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建筑場地與景觀設計論文(建筑場地與景觀設計論文題目)

    發(fā)布時間:2023-03-14 10:52:51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24        問大家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建筑場地與景觀設計論文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建筑場地與景觀設計論文(建筑場地與景觀設計論文題目)

    一、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論文

    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論文

    摘要:現(xiàn)階段我國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當?shù)鼐唧w的人文歷史、文化特色等均高度濃縮在風景旅游區(qū)的景觀設計中,我國地大物博、文化悠久,每一個區(qū)域都有其自身的地域文化,本文簡要分析論述基于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

    關鍵詞: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地域文化;運用

    1、地域文化的簡要概述

    地域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體系,具體是指人們經過自身的勞動創(chuàng)造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或區(qū)域聚落群當中形成具有當?shù)靥厣奈幕?,地域文化在繼承過去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同時也在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文化思想并且根據具體的歷史階段,地域文化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除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地理條件之外,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動、建筑風格等方方面面均被看做是地域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人們在不同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中所使用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這也是導致地域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1]。

    2、地域文化在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中的原則

    2.1統(tǒng)一原則

    風景旅游區(qū)的景觀設計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它必須與周圍的環(huán)境和所在城市緊密相連,在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當中,地域文化的運用原則首先就是要堅持統(tǒng)一整體性原則,畢竟景觀設計并不只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固定空間或環(huán)境,而是對整個旅游風景區(qū)進行整體設計,地域文化無論是體現(xiàn)在景觀小品、道路設計,還是在水系植被、景觀建筑的設計上都需要達到整體風格和諧統(tǒng)一的要求。

    2.2傳承原則

    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是延續(xù)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現(xiàn),融入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需要繼承當?shù)貎?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利用先進的材料和技術實現(xiàn)全面創(chuàng)新,也就是說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需要對地域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真正了解文化的背景以及發(fā)展歷程,注重保留當?shù)匚幕泄逃械拿袼罪L情和民族特色,向觀賞者展示具有最原汁原味、質樸純真地域文化的旅游風景區(qū)景觀設計。

    2.3保護原則

    環(huán)境保護是現(xiàn)階段我國和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中心和焦點,也是旅游風景區(qū)景觀設計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景觀設計中應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以保護環(huán)境為前提合理開發(fā)建設,使用綠色無污染的材料,將環(huán)境污染降至最低,推動旅游風景區(qū)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3、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

    3.1植被設計

    在我國海南地區(qū)有著純天然的熱帶雨林,植物生長茂盛且種類繁多,海南的呀諾達風景旅游區(qū)則充分利用當?shù)氐锰飒毢竦淖匀画h(huán)境優(yōu)勢,完整地保留了景區(qū)內的植被結構,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間,景區(qū)利用粗壯的圓木設計的木棧道能夠讓游客直接與景觀植物親密接觸,同時木料材質的棧道又與周圍的雨林環(huán)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諧景致。另外,在旅游區(qū)內還對植物的層次分布進行精心設計,譬如說棕櫚樹、檳榔樹與喬灌草錯落分布,極具層次感,在木棧道的拐彎處還特意種植三角梅等顏色亮麗的植物,為游客起到提醒作用的同時凸顯海南帶有地域色彩的原始文化[2]。

    3.2水系設計

    在云南省的'苗族風情景區(qū)當中,設計師結合當?shù)靥赜械奶萏锱c生態(tài)濕地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設計了噴泉等大型水景,為了能夠將景區(qū)內的景觀串聯(lián)起來,在各個村寨的連接路徑上挖設了許多小水渠,通過將淺底和窄道里的涓涓細流引入水渠當中,形成了貫穿全寨的“水街”,游客穿行其中能夠直接感受到苗寨質樸清新、緊密相連的地域特色。

    3.3景觀建筑設計

    我國廣東省龍門縣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景觀建筑,在選材用料上與旅游風景區(qū)完美結合。由于當?shù)靥幱谖覈图椅幕械膮^(qū)域,在傳統(tǒng)的客家民居當中大多數(shù)的建筑材料都是竹子、青黃色的磚瓦以及石土等,而南昆山正是毛竹生產之地,設計師巧妙地利用這一天然優(yōu)勢,通過和工匠不斷的反復研究琢磨,對毛竹進行脫水防腐處理,并將其覆蓋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框架之外,從遠處看整個景觀建筑仿佛是用竹子搭建而成,與身后的旅游風景區(qū)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3.4景觀小品設計

    旅游風景區(qū)內的景觀小品和裝飾鋪設也是展現(xiàn)地域文化的重要道具,譬如海南當?shù)厥a火山巖和蕨類植物,在呀諾達旅游風景區(qū)內的矮墻山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旺盛的蕨類植物與獨有的火山巖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得矮墻充分展現(xiàn)了海南的地域文化,還讓平淡無奇的矮墻立刻變得生意盎然。

    4、結論

    總之,風景旅游區(qū)想要獨具特色,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吸引力就必須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在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人工建筑與其完美融合,堅持完整一體化原則,打造多元化的景觀設計,并且利用景觀設計不斷推動地域文化的宣傳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龔舒穎.風景旅游區(qū)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5

    2、喬伊娜.地域文化在扎龍旅游區(qū)景觀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5

    ;

    二、誰能給寫篇建筑概論的論文

    建筑概論論文

    一、建筑概論專業(yè)內容概要

    二、建筑功能、空間、結構、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分析

    一、建筑概論專業(yè)內容概要

    (一)建筑詞匯(愈泳)

    1、什么是建筑

    建筑 Architecture

    房屋 Building

    構筑物 Construction

    2、建筑的物質性

    空間處理手法

    空間限定:單一空間

    圍合、設立、覆蓋、架起、凹、凸、肌理變化

    空間的連接:兩兩空間

    共享、過渡、次序、灰空間

    空間的組織:三個以上空間

    主從、序列、并列

    建筑結構

    建筑荷載的傳遞方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

    結構哲學:最優(yōu)化設計、向自然學習、動態(tài)平衡

    等級結構、勻質結構、變截面結構

    節(jié)點、構造、細部:

    任務:材料與材料的連接、形態(tài)與形態(tài)的交接

    目標:挖掘材料、施工工藝內在的美學價值

    眩光、實現(xiàn)升起、視覺走廊、對景、借景

    建筑的時間性:時間印記、最佳時間

    3、建筑的社會文化性

    文脈(Context)

    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歷史性、建筑的時代性

    安全感、識別性、私密性、交往性

    交往性 :

    楊蓋爾:交往三層次:

    必要性活動---各種條件下都會發(fā)生

    自發(fā)性活動---只有在適宜的戶外條件下才會發(fā)生,這一類型的活動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駐足觀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來曬太陽等

    社會性活動---在公共空間中有賴于他人參與的各種活動,包括兒童游戲,互相打招呼、交談、各類公共活動以及最廣泛的社會活動---被動式接觸,即錦衣視聽來感受他人

    勒·柯布西耶:

    1923年----《走向新建筑》

    1926年----新建筑的5個特點

    1928-1926年----薩伏伊別墅

    1926年,勒·柯布西耶從現(xiàn)代建筑采用框架結構這一條件出發(fā),提出了“新建筑的五個特色”:

    1、底層架空,獨立支柱

    2、屋頂花園

    3、自由平面

    4、橫向長窗

    5、自由立面

    以及幾何造型、光影強烈、流動空間、較大的窗、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空中花園、加減法使用等 ---新建筑12點?

    (二)建筑圖紙表達(岑偉)

    1、制圖用筆:鉛筆、美工筆、針管筆

    比例:

    1:500 基地和概念討論

    1:200 空間的方向和關系

    1:100 建筑意義的表達

    1:50 構筑的層面

    2、制圖圖紙和線型

    設置線型的目的:表達清楚、增加立體感和整體美感

    圖線寬度:0.18、0.25、0.35、0.5、0.7、1.0、1.4mm等

    線寬比

    每張圖紙的線寬盡量不要超過3種,一張圖紙如選用3種線型,其比例宜為b:0.5b:0.35b,如選用2種,宜為b: 0.35b

    3、建筑制圖標準

    建筑的構造組成:

    基礎(承重結構)、墻或柱(承重結構)、樓地層(水平支撐、傳遞荷載)、樓梯、屋頂(圍護結構、承重結構)、門窗(配件)

    (1、平立剖面圖的生成:

    平面圖生成方法:基準面向上1.2米水平切開向下看

    線條劃分的目的:區(qū)分出剖到部分與為剖到部分(看線)

    平面圖主要表達內容:墻體、柱、門窗、樓梯、潔具等組成建筑的各項內容。在設計的各階段中,都應有建筑平面圖紙,但其表達的深度不盡一樣

    規(guī)劃:剖到線條粗,輔助線條細,其他線中粗

    粗線:剖到部分的墻、柱

    中線:剖到部分的門、窗、玻璃

    未剖到但可見部分:臺階、樓梯、扶手、家具、文字等

    細線:表面無凹凸的劃分線、輔助線

    虛線:不可見部分

    點劃線:軸線

    窗、門的表達

    (2、立面圖

    建筑立面的定義:是指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間直接接觸的界面

    一般情況下建筑外立面包括處屋頂外建筑所有外圍護部分

    立面圖生成方法:正投影

    線型劃分目的:增加立體感,區(qū)分主次

    規(guī)則:落差越大,線條越粗

    最粗:外輪廓線

    粗線:建筑體塊輪廓線---分面線

    中線:一般建筑構件線、配景、文字

    細線:遠景、窗扇、墻面劃分線、輔助線

    (3、剖面圖

    剖面圖生成方法:垂直切開向某一邊看

    線型劃分目的:類似于平面圖

    規(guī)則:剖切線粗,輔助線細

    粗線:剖到部分:剖到的墻、梁、樓板、地面

    中線:可見部分、剖到的細小構件

    細線:軸線、輔助線

    樓梯的畫法:樓梯上下標注:從每個平面的基準標高出發(fā)進行標注

    計算踏步高度和寬度的一般公式:2h+b=600mm(h是踏步高度,b是踏步寬度)

    樓梯平臺深度要大于樓梯寬度

    4、建筑測繪的內容

    總平面表達內容:建筑投影平面、建筑周邊道路、周邊建筑、周邊綠化、廣場鋪地、指北針、比例尺、圖名

    建筑的各層平面

    模數(shù)的概念:為了使建筑制品、建筑構配件和組合件實現(xiàn)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生產,使不同材料、形式和制造方法的建筑構配件、組合件具有通用性和互換性,以加快設計速度、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降低建筑造價,故制訂建筑模數(shù)協(xié)調統(tǒng)一標準

    基本模數(shù):100mm,即1M=100mm

    擴大模數(shù):水平擴大模數(shù):3M,6M,12M,15M,30M,60M

    豎向擴大模數(shù):3M,6M

    分模數(shù):1/10M,1/5M,1/2M

    剖切符號、剖切線、剖視線、編號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尺寸線的種類、平面圖:總尺寸、軸線尺寸、細部尺寸

    平面圖繪圖步驟、平面圖繪圖內容、立面圖繪圖內容、剖面圖繪圖內容

    大樣圖:包括了建筑物上的各種大樣

    5、文遠樓介紹 : 文遠樓測繪作業(yè)

    (三)行為與空間(李斌)

    1、私密性

    種類:

    孤立:避免被別人觀察

    親密:和另一個人在一起,但同時與外界隔離

    匿名:在人群中不被察覺

    確保:為了控制不希望得侵入設置心理上障礙的狀態(tài)

    四種作用:帶來個人自律、允許感情解放、有助于自我評價、限定并保護交流

    2、個人空間,接近學,距離和分布

    個人空間,接近學

    個人空間是指同種的非接觸性動物在最親密交流以外相互之間保持距離的狀態(tài)

    Proxemics:接近學、空間關系學、距離效應學、人類環(huán)境學、近體學、人類空間統(tǒng)計學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交流方式相對應,可分成四類: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

    空間對人的意義:圍合起來的空間為人的生活提供了場所,但是空間并不是“空”的,空間或者說距離對人來說有著重要意義

    個人空間的實驗結果:

    在人體周圍“想立即離開”的距離在不同方向上呈對數(shù)衰減

    分布形狀:前方較大后方較小,呈蛋形

    姿勢差異:坐著的時候,個人空間較站立時小

    男女差異:男性對男性的要求,較女性對女性大

    交往中的距離

    交往中的距離

    不同的交往中,因親密程度、感情的接近程度等的不同,距離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2人交談一般在0.5-1.5m左右進行

    群體交談的范圍是3m左右,以交流為目的的群體的大小大約是3m左右

    交往中的相向

    和距離一樣,交往中人身的相向也具有意義

    熟人之間相向而坐,陌生人之間相背而坐

    座位的布置形式:向心布置、離心布置

    距離的affordance

    個人距離的affordance、住宅內空間中距離的affordance

    指示領域

    個人的指示領域,

    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分布(以身體為中心)

    人周圍的空間在建筑中的意義

    (四)生態(tài)建筑(錢鋒)

    1、What Is Green Building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資源(節(jié)能、節(jié)地、節(jié)水、節(jié)材)、保護環(huán)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lobal Warming

    Low-carbonbuilding

    The three-tierdesign approach to green

    Tier1: Basicbuilding design

    Tier2:Natural energies and passive techniques

    Tier3: Mechanical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2、列舉各種生態(tài)綠色建筑

    3、介紹同濟大學攜帶太陽能竹屋參加的于2010年6月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的參加“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

    (五)城市設計(莊宇)

    1、建筑學本科教學的框架

    設計基礎、單體建筑、自然環(huán)境和城市環(huán)境中的建筑、建筑群、特殊建筑、城市設計

    2、什么是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環(huán)境形態(tài)所做的各種合理安排和藝術處理

    城市設計涉及城市環(huán)境可能采取的型體

    美國城市設計學者Gerald Crane 在《城市設計的實踐》中也指出:“城市設計是研究城市組織中各主要要素互相關系的那一級設計?!?/p>

    歸納:城市設計是研究城市形態(tài),包括實體和空間形態(tài)

    3、城市設計關注的項目和領域

    (1、新建城市片區(qū)

    (2、舊城改造

    (3、大型居住街區(qū)

    (4、特殊區(qū)域

    (5、城市綜合體

    (6、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設計的目標:宜人的環(huán)境、有特色的環(huán)境、有活力的環(huán)境

    4、城市設計的教學

    本科生---側重城市規(guī)劃

    研究生---側重建筑設計

    工程碩士---側重景觀設計

    職業(yè)化繼續(xù)教育---側重城市管理

    課程訓練框架

    多種尺度條件下的課程訓練、多個主題的訓練組合、多元的訓練目標

    課程訓練重點

    建立城市環(huán)境意識、城市要素和體系概念、重視城市設計的工作過程、強調城市設計的工作方法

    開放式的課程教學討論

    建立教學思辨平臺、探討設計決策的平臺、新理念技術的教學互動平臺

    (六)理論建筑(常青)

    建筑概念ABC

    1、建筑

    (1、Archi-tect 建筑師

    (2、Archi-tectonics 建筑術

    (3、Archi-tecture 建筑藝術

    2、建筑三原則:

    堅固 Durability 老的說法:均衡、對稱、對自然對象的模仿和再現(xiàn)

    適用 Convenience

    美觀 Pleasure

    新的說法:完形

    《建筑十書》---建筑的起源

    E·H·貢布里奇《The science of order》 ( 《秩序感》 )

    《藝術與幻覺》 ( 《Art and illusion》 )

    3、關于建筑本體及表像

    (七)上海歷史建筑(伍江)

    1、上海建筑概況

    開埠之初,西式建筑的出現(xiàn)。早期由外僑自己設計,就地取材,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技術并由中國工匠修建。

    19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上海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發(fā)展成初具規(guī)模的近代都市,西方建筑建造和管理方式第一次傳入中國,形成中國最早的近代建筑業(yè)?,F(xiàn)代意義上的西方建筑師開始出現(xiàn)。

    到19世紀90年代末,上海初步展現(xiàn)出近代都市的面貌,甲午戰(zhàn)爭后,西方對華資本輸入加劇,辛亥革命前夕,上海以成為近代中國經濟中心,同時建筑也迅速發(fā)展,大量舊建筑拆除翻新,大量新建筑被造起來,上海建筑也進入迅速發(fā)展的新階段。

    20世紀20年代后,上海作為遠東最大的現(xiàn)代都市的地位得以確立,大量標志性建筑建造起來,上海近代城市風貌在此時期最后形成。近代上海建筑在半個世紀的發(fā)展中經歷了從西方復古風格走向現(xiàn)代風格的過程,并最終以大量裝飾藝術派建筑聞名于世。

    注重功利,追求時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是上海近代建筑最本質的特征。

    2、租借的形成及其影響

    租借政治制度的形成:治外法權與國中之國

    華洋分居與華洋雜居

    現(xiàn)代市政的引進:租借現(xiàn)代化的標志

    租借的現(xiàn)代城市管理

    租借早期建筑類型、技術與形式

    租借的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越界筑路)

    租借對周邊華界的影響

    3、租借建筑與中國近代建筑

    西方建筑技術與建筑學的傳入

    中國營造商隊伍的成長

    西方建筑風格:建筑現(xiàn)代化的標志

    建筑師職業(yè)的出現(xiàn)于中國早期建筑師

    中國近代建筑的現(xiàn)代化演變

    西方建筑思想與技術對中國近代民居的影響

    中國建筑近代化的開端

    (八)歷史建筑更新(盧永毅)

    羅馬:古城遺址

    巴黎:300萬人口城市計劃

    上海:外灘

    華西村:“凱旋門”、“天安門”······

    歷史建筑的利用

    歷史、記憶、地域特征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沒有建筑,我們可以生活;沒有建筑,我們照樣可以崇拜;但沒有建筑,我們就會失去記憶。

    建筑師的工作:連接歷史與未來

    列舉國外對歷史建筑加以利用的案例

    (九)住宅建筑(黃一如)

    日本公寓樓對晾曬衣服需求的人性化設計---將陽臺用較高的磨砂玻璃圍合,衣服只晾曬在陽臺里面,既給居民提供方便,又讓建筑看起來整齊潔凈

    上海居民住宅:千篇一律,房地產開發(fā)商以利益為重,忽視居民的真正需求

    洛杉磯的住宅布局

    10萬人住宅設計

    中國民居:

    里弄:多戶混合居住

    日本臨時住宅

    香港高層公寓

    Pruitt-lgoe住宅區(qū):在雅馬薩奇的設想中,這是一個左鄰右舍互相和諧相處的居住環(huán)境,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變?yōu)樽躺缸锏膱鏊?/p>

    (十)建筑設計方法(吳長福)

    1、 培育當代的、中國的原創(chuàng)精神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建筑學專業(yè)教育概述

    辦學理念與發(fā)展定位

    國內建筑教育發(fā)展背景

    同濟建筑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發(fā)展策略與課程體系

    多學科整合發(fā)展的辦學模式

    全方位的學科公共平臺構建

    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專業(yè)課程體系

    教學特色的形成與發(fā)展

    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

    注重國際交流

    2、設計方法

    設計的價值取向

    縝思唯實的理性學風,暢想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博采眾長的全球視野,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 --- 學院精神

    設計的依據

    使用功能:大小/形狀/組合方式/流線/物理需求

    技術經濟:高度/跨度/材料/構造/施工/造價/規(guī)范

    基地環(huán)境:地貌/交通/氣候/視覺景觀

    文化審美:意象/圖式/尺度/肌理/色彩

    建筑觀:個體趣味/設計方法

    設計的整合過程

    案例:鄒平文化中心(環(huán)境/功能/結構)、都江堰文化中心(環(huán)境/景觀/功能)······

    三個不同的空間形式

    開放性運動空間

    半開放性集散空間

    內向性活動空間

    (十一)集群建筑(王伯偉)

    1、什么是“建筑集群”

    人類是集群而居的,集群而居總會形成特別的建筑空間,也必須依賴特別的建筑空間,這特別的建筑空間就是建筑集群,是社會群體在結構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空間產物。

    三個特點:

    地域上臨近---集聚性

    功能上相關---關聯(lián)性

    布局上規(guī)則---秩序性

    2、建筑設計的文化性

    比薩教堂

    結論:

    (1、集群空間“是被各種歷史的、自然的元素澆注而成?!ぁぁに嬲且环N充斥著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

    (2、集群空間的元素是具有物理、心理和社會維度的,將這些要素整合為某種關聯(lián)域,這就是集群建筑的規(guī)劃與設計

    (3、建筑集群的文化性:通過集群空間元素的安排與布局,建立元素間的某種關聯(lián)域,能讓人感悟到時代所倡導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及理性態(tài)度

    (4、在當代,建筑集群的文化性集中體現(xiàn)為: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和諧關系---人文性

    3、設計者人文素質與建筑的文化性

    一些值得關注的現(xiàn)狀

    目前設計者人文素質的現(xiàn)狀并不令人樂觀,需要幾種立場的改變:

    “思維缺陷”:設計的固化 設計的流變與生成

    “人格缺陷”:附屬權貴與犬儒 獨立于自主的

    “視覺缺陷”:純技術與審美的 社會與人文關懷的

    “能力缺陷”:抽象而泛泛的思考 具體而獨特的應用

    一個值得關注的關系

    校園空間形態(tài)的決策者地立場決定了空間的文化屬性,而設計者的人文立場將直接體現(xiàn)在校園的人文屬性上

    沒有設計者人文意識的追求、積累與儲備,空間的文化屬性很可能是單調、表面而貧乏的;沒有設計者獨特的表征能力與精神追求的外化能力,特定的理念永遠不可能一躍而出,溢出理論范圍而進入現(xiàn)實的空間實踐

    注定落伍的起點:固化的空間元素關系---等級制,中心控制關系,權力關系,封閉性功能關系,張揚與鋪張的標志性,刻意的莊重感,凌駕于自然···

    面向未來的校園新形象:打破固化的空間元素關系---非等級制,非中心控制關系,平等關系,流變性功能關系,多元性生成,關聯(lián)的增殖性,綠色、輕盈、開放與自然的校園···

    4,、關鍵理念與外化

    四川美院校區(qū)規(guī)劃設計

    多元性生成、關系流變、功能流變、關聯(lián)的增殖性···

    ---順應地形地貌的空間布局

    元素重組的生成關系

    實實在在的“理念外化”

    5、結論與建議

    結論:決策者地人文素質是技術素質的根本基礎

    決策者應具有:

    闊而又深邃的人文視野

    充滿理性智慧而又不是人倫情感的人文意識

    清醒地了解自我責任而又能推己及人的人文胸懷

    端坐于書房同時又可行走于社會的人文才能

    既在廟堂之上又在江湖之遠瀟灑自如的人文風度

    可參悟蒼天玄遠也可體至草木冷暖的人文美感

    建議:得認認真真念“人文經”與講“人文經”---閱讀與思考,形成一套對自己的工作有參照意義的價值判斷體系

    (十二)建筑空間(莫天偉)

    1.空間的解釋

    空間:占有,體驗

    權力:空間的生產

    秩序 :空間的秩序:

    封建,統(tǒng)領

    封建、規(guī)劃

    聚居,生成,序列

    2、“間”的解釋

    (1、名詞,之間

    占有、權力、空間的生產

    秩序、封建、規(guī)劃、聚居、生成

    (2、動詞,間隔---把握空間

    無限,“空間是事物的廣延性” “上下左右回宇,古往今來回宙”

    有限,空間限定

    “空” 建筑意味著把握空間

    使用內部空間是建造的目的

    《道德經》中對“有”與“無”,“利”與“用”的依存關系和相互作用的論述

    (3、形容詞 ,閑暇 ---空間的可感知,氛圍;空間的可把握,尺度

    強調的是間,不太在意空(中國傳統(tǒng)概念中)

    空間的可知感 氛圍

    空間的可把握 尺度

    三維度量幾何性---強調的是“空”

    “利用”論---強調的是“間”

    不太在意“空”

    人的棲居

    建筑空間;場所精神;棲居

    二、建筑功能、空間、結構、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分析

    建筑功能、空間、結構、形態(tài)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

    建筑的功能是建筑最重要的部分,人們對建筑的使用其實就是對其功能的利用,無論多么豪華的別墅,如果在居住和使用功能上不能很好的被人利用,那這棟別墅便是失敗的。黃一如老師在“住宅設計”講座中提到了兩點有關建筑使用功能未能成功的例子,一個便是雅馬薩奇的Pruitt-lgoe住宅區(qū),最后并未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居住環(huán)境,而是成為了滋生犯罪的場所;另一個就是今天的房地產開發(fā)商,只重利益而忽視了建筑的功能關系,因而造出了一棟棟讓人失望的居民住宅樓。

    建筑功能是建筑空間經過各種空間限定的手法體現(xiàn)出來的,莫天偉老師所說的“使用內部空間是建造的目的”,和《道德經》中“然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無之以為用。”所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沒有建筑的內部空間,就談不上建筑的功能之說。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有一定基礎,建筑功能和空間同樣也需要存在的基礎---結構。在建筑當中,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結構來為之服務,建筑結構如果未能很好解決,所有的功能、空間、形態(tài)都談不上,何來建筑之說?密·斯·凡德羅喜歡在結構上講求技術的精美,因為貫徹其“少就是多”的論斷,結構構件也大量被精簡。他著名的作品法恩斯沃斯住宅中,精簡到極限的結構構件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和諧輕盈的居住空間。

    至于建筑形態(tài),作為建筑當中最先被人關注的部分,是和功能、空間、結構相互影響的。首先,建筑的不同功能和空間要求再加上結構形態(tài),決定了其建筑外形,因為功能作為最主要的部分,需要其他要素為之服務,而結構作為基礎,影響著外部形態(tài)的產生和變化。但同時,最求外部形態(tài)也會反過來對功能、空間以及結構產生影響。水立方的外部形態(tài)為了體現(xiàn)水分子的概念,對其內部的空間和結構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所以,建筑功能、空間、結構與形態(tài)的關系可以如下圖所示。

    在本學期建造實驗的紙房子作業(yè)中,我們也是大致按照功能、空間、結構和形態(tài)的關系來完成了整個設計與搭建過程。由于對紙房子的功能要求不高,僅僅作為一個人可以在內部活動、吃飯、睡覺的地方,所以我們由形態(tài)和結構入手,從海螺的螺旋形態(tài)中找到設計的方向,用三角形作為基本結構單元,再結合了場地的實際情況,搭建出一個不規(guī)則的S形空間,由于其獨特的結構單元和外部的形似海螺又形似鳥巢的形態(tài),使得內部的S形空間充滿了特殊的空間美感,我們可以在里面坐著交談,可以玩游戲,可以睡覺,可以在后面的出口坐著看看夕陽,我認為這樣一個空間是完全滿足了功能要求的。

    在最后的小住宅設計中,我們需要通過各種空間的限定手法,圍合、設立、覆蓋等來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三口之家居住的空間。在這里,功能作為最主要的部分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我們所設計的空間、結構、形態(tài),都是為了居住功能服務的。

    所以,在建筑中,我們應該將建筑功能放在最主要的位置,而不能單純?yōu)榱俗非笮螒B(tài)的效果而將功能忽視。功能、空間、結構和形態(tài)是建筑的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它們的相互作用,才能設計出既滿足功能空間要求,有具有合理結構和優(yōu)美形態(tài)的建筑。

    三、廣場景觀小品設計研究小論文5000字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于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anddepartment)

    這一項屬于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lián)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后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注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lián)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words)

    關鍵詞屬于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匯,正是由于它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qū)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并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準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tài)性的詞或詞組。

    四、地下車庫建筑設計的經驗的論文

    1柱網設計

    在地下車庫的建筑設計中,柱網的布置對空間的利用效率起到關鍵作用,理想的柱網布置是盡量增大柱間距,增加車庫的有效停車面積,減少柱子浪費的空間,根據設計經驗,當柱間停車由兩輛增加為三輛時,可增加5%的停車數(shù)量,對于大型停車場來說,每二十輛即可增加一輛停車面積,而過于強調增加柱距,反而使柱尺寸、梁高、層高相應增大,導致土建成本上升。在附建式地下車庫設計中,除滿足停車空間以外,一般也利用車庫空間布置人防區(qū)域、配電室、消防水池等附屬設施。因此較為經濟合理的柱網尺寸為8~8.5m,每柱間停放三輛車,即可滿足停車和交通的技術要求,又兼顧合理的結構經濟性。目前大多數(shù)車位尺寸為2500mm×5300mm,規(guī)范規(guī)定的小型車尺寸為1800mm×4800mm,車與墻間距為500mm,車與車間距為600mm。但一般只有高檔轎車才能達到1800mm×4800mm的尺寸,實際情況中檔車占絕大多數(shù),尺寸一般在1700mm×4500mm以下,因此車位尺寸按2300mm×5000mm考慮,局部空間再考慮高檔車尺寸。建議柱網尺寸做到≥8100mm。車庫的柱網布置變化多樣,經濟與合理是設計的重點,圖1是以8100mm×8100mm柱網為主柱網的一種布置方式。在設計過程中需優(yōu)化車庫中的車行流線,優(yōu)先采用一條行車道兩邊停車,以提高車庫的利用率。布置車行流線時需注意行駛路線短捷,避免交叉和逆行。當?shù)厣辖ㄖ榧袅Y構或柱距過小與地下車庫柱距不對應時,一般由于地上主樓面積只占地下車庫面積的小部分,因此在主樓面積外的地下車庫與裙房柱網可單獨布置,集中滿足地下車庫停車要求。但設計中應注意兩組柱網交接處的結構聯(lián)系,并保證地下車庫與主樓必要的交通聯(lián)系。表1是地下車庫停車效率控制指標。小型汽車的最小轉彎半徑6m(注:汽車最小轉彎半徑是指汽車回轉時汽車的前輪外側循圓曲線行走軌跡的半徑,如圖2所示。根據《汽車庫建筑設計規(guī)范》4.4.10條的計算公式,計算得出車庫汽車環(huán)行道的最小內徑:一般取3.9~4.2m即可??紤]車行駛的便捷舒適,建議適當?shù)姆糯髢葟健?/p>

    2層高設計

    在車庫的層高設計中,層高包含車庫凈高及結構、設備層高度之和,一般情況下,車庫凈高等于汽車高度加500mm,且停放小汽車的車庫部分凈高不應小于2.2m,汽車通道處凈高不小于2.4m。結構梁高、電纜橋架、排煙管道截面尺寸以及人防要求等也是影響地下車庫層高的重要因素,既要滿足各類構件的空間尺寸,又不能無限制的增加高度。一般地下車庫,除了與上部建筑重合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地下車庫頂板均位于景觀綠化層下,覆土深度及板跨度直接影響到結構板厚及梁高。因此,在各項數(shù)據之間取得平衡便是建筑設計重點考慮的范圍,如圖3所示。地下車庫的層高設計一般為無人防要求時取3.9m,有人防要求時取4.2m。覆土層的厚度除了滿足給排水專業(yè)的管道坡度要求之外,還需考慮種植綠化要求的基本深度,喬木一般為0.9~1.5m,草和灌木為0.6~0.9m。汽車坡道出入口的高度宜≥2.5m,可以兼設備用房的'安裝出入口。

    3排水設計

    3.1地下車庫的坡道、內部排水

    車庫位于地面以下,受地下水位及各地雨季降水量影響,為保證極端情況下不進水,除保證良好的排水措施以外,汽車出入口的防水措施也非常重要,在汽車坡道的起、終點和中間坡道開口2~3m位置(圖4均應設置截水溝,與室外連接起點處設100~150mm反坡,以避免地面雨水流入地下。地下水位較高的開敞式停車庫需考慮明溝排水(圖5。集水坑一般情況下宜設在沿外墻位置,并且應避開結構基礎,集水坑之間距離宜為30~40m。

    3.2地下室頂板排水

    地下室頂板與自然環(huán)境直接接觸,是地下室防水的重要部分。除對地下室頂板做好防水構造設計以外,地表水和土壤滲透水是地下室頂板防水的主要方面,地表水宜采用有組織快速排放,結合景觀設計、硬化地面等采用排水系統(tǒng)解決,土壤滲透水由雨水或景觀水經土壤滲透至頂板之上。針對土壤滲透水的排放,目前在設計中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3.2.1結構找坡

    就排水手段而言,結構找坡是處理頂板排水的最佳方案,但結構找坡施工較復雜,成本較高,對于規(guī)模不大,單邊跨度9m以內地下室可采用2%結構找坡形式。

    3.2.2排水板排水

    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種為支點朝下架空排水板,此方案抗壓強度大,孔隙率高,排水效果較好,適用于帶一定坡度的頂板排水。另一種為支點朝上卷材排水板,除滿足抗壓強度要求以外,還具有二次防水和排水功能。

    3.2.3地下室頂板地漏排水

    此方案在頂板上設置地漏,通過排水立管將匯集的水引至地下室內集水井再進行集中排放,此方案由于系統(tǒng)性質以及增加物業(yè)管理的維護等問題,不適宜大面積推廣。

    3.2.4盲溝盲管系統(tǒng)

    在地下室頂面以上設置碎石排水層并鋪設盲溝盲管,但須有一定坡度并解決管道淤塞問題。

    4坡道及地面面層設計

    汽車在爬坡時,由于自身增大的機械噪音以及輪胎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噪音疊加,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影響,因此選擇一種低噪音并且防滑效果好的面層材料,對行駛安全性及整體環(huán)境都是必要的。目前設計中汽車坡道面層常見的材料為混凝土面層、水泥金剛砂、塊材面層、環(huán)氧防滑涂料以及成品防滑降噪板等。防滑做法常見的有四種:1材質本身毛面,利用表面的凹凸不平達到防滑效果。如面磚、毛面石材、環(huán)氧防滑涂料等,防滑效果一般。2材質本身光滑,采用特殊處理或嵌入水泥砂漿、缸磚等材質,防滑效果中等。3本身光滑,施工中做出一定寬度和深度的凹槽,也稱為礓礤,以達到防滑效果,如混凝土面層開槽、凹槽花崗巖面層等,防滑效果較好。此設計中凹槽間距不宜太密,以間距100~170mm,深度60~70mm為宜。4成品防滑降噪板。此類坡道面層敷設在地下車庫出入口處,能有效降低因車庫內空間密閉而產生的噪音,并能有效防滑和減少震動,是一種較為高檔的汽車坡道面層材料。以上做法中,前3種面層的經濟性和防滑性較好,但噪聲控制和舒適度較差,北方冬季路面有積雪時,前兩種面層構造較易出現(xiàn)車輛打滑現(xiàn)象,如不加強人為管理,易出現(xiàn)安全隱患。所以,就目前多數(shù)設計來說,一般采取汽車坡道開口部位設擋雨罩或屋蓋等措施,可有效避免積雪殘留在坡道上。因此,設計中坡道開口上部采用有蓋設計時,以前兩種做法中第1種做法優(yōu)先;當坡道開口無蓋設計時,宜采用第3種做法。

    5防火設計

    地下車庫的防火分區(qū)以防火墻劃分。規(guī)范規(guī)定地下車庫每防火分區(qū)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為2000m2,當設有自動噴淋滅火系統(tǒng)時,面積可擴展為4000m2。因此在確定了地下車庫的平面后,需要進行防火分區(qū)的劃分,而在防火分區(qū)的面積計算上,可先將上部建筑核心筒、鍋爐房(有單獨安全出口的等面積扣除。確定了防火分區(qū),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人員安全出口的設置。規(guī)范規(guī)定:汽車庫的每個防火分區(qū)內,其人員安全出口不應少于兩個,且不能與汽車疏散出口共用。因此,每防火分區(qū)應設兩個封閉樓梯間直通室外地面。如果有地上建筑樓梯間通到地下室,該樓梯間也可作為地下室的安全出口。如在一個防火分區(qū)內只能滿足有一部人員疏散樓梯間,還可以用甲級防火門將此防火分區(qū)與相鄰防火分區(qū)聯(lián)系起來,但相鄰防火分區(qū)必須有兩部人員疏散樓梯。汽車庫室內最遠工作地點距離疏散樓梯間的距離不應大于45m,因此在設計中,樓梯間應盡量分散布置,當設有自動噴淋滅火系統(tǒng)時其距離不應超過60m。

    6結語

    在當今經濟發(fā)展的前提下,各種類型的地下車庫設計會越來越多,遇到的新問題也會層出不窮,不斷的積累經驗是一名設計者的必經之路,以上是日常設計中的些許淺顯經驗體會,歡迎批評指正。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建筑場地與景觀設計論文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綠色建筑產業(yè)園(綠色建筑產業(yè)園是做什么的)

    合肥建筑景觀設計哪家好(合肥 景觀設計)

    未來的建筑簡筆畫(未來的建筑簡筆畫三年級下冊)

    自己申請商標注冊容易嗎(自己申請注冊商標麻煩嗎)

    杭州濱江三巨頭公司(杭州濱江三巨頭是哪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