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杭州英族服飾工廠照片(杭州英族服飾旗下品牌)

    發(fā)布時間:2023-04-04 06:25:17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459        當前文章關鍵詞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杭州英族服飾工廠照片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杭州英族服飾工廠照片(杭州英族服飾旗下品牌)

    一、menshark是什么杭州公司的

    黃氏田園集團。Menshark男裝是黃氏田園集團旗下的男裝品牌,總部位于杭州西城區(qū),是一家從事設計、生產(chǎn)、銷售Menshark品牌男裝的服飾企業(yè)。menshark是黃氏田園集團杭州公司的,menshark定位于成熟、富有內(nèi)涵、追求成功與挑戰(zhàn)的社會都市精英潮流族群,它宣揚自由不羈,蓬勃生機和勇敢挑戰(zhàn)的冒險精神。

    二、我要苗族的民族服飾,民居,飲食,節(jié)日習俗的資料。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jié)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jié)、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fā),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后,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nèi),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nèi)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后,連耳朵都包在內(nèi)面?;ㄔ瓤h境內(nèi)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nèi)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qū)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qū)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qū)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繡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繡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huán)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huán)、石榴耳環(huán)、梅花針耳環(huán)、圈圈耳環(huán)、龍頭耳環(huán)、梅花吊瓜子耳環(huán)、耙粑耳環(huán)、龍頭瓜子吊耳環(huán)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繡花或縷紗,并要加上欄桿花瓣于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后兩面的邊緣刺繡挖云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繡工精致的,需工日數(shù)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繡花或數(shù)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繡花紋,并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繡花,頭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后,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qū),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二、節(jié) 慶

    湘西苗族的節(jié)慶較多,活動規(guī)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nóng)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jié)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jié)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jié)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tǒng)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tǒng)歌舞節(jié)。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jié),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qū)趕場交換,常常受騙*。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jié)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清明歌會均有傳統(tǒng)的中心會場。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4.看龍場。每年從農(nóng)歷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后十二天又輪轉(zhuǎn)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若在這天干了農(nóng)活,就屬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對于"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5.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xiāng)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tǒng)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xiàn)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fā)誓共同聯(lián)合,戰(zhàn)斗到底。并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后,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辛戰(zhàn)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yè)績,為戰(zhàn)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后,統(tǒng)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 極其有意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解放后經(jīng)國家民委批準,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tǒng)一的節(jié)日。

    6.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的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shù)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7.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tǒng)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jié)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8.趕秋。趕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慶節(jié)日之一。每年的"立秋"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農(nóng)活,身穿節(jié)日盛裝,邀友結(jié)伴,興高彩烈地從四面八方涌向秋場,參加或觀看各種文娛活動。傳統(tǒng)的秋場有吉首縣的矮寨場、花垣縣的麻栗場、鳳凰縣的勾良山、瀘溪縣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這一天,秋場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動,花團錦簇,歌音裊裊,笑語盈盈,十分熱鬧。

    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秋千"。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鷹,同時墜下了一只花鞋。這只花鞋,繡工極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要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在鄉(xiāng)親的幫助下,他設計、制造了一種可以同時坐八個人的風車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愛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巴貴達惹的愿望實現(xiàn)了。在秋場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他倆通過對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結(jié)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從那之后,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擇配佳偶,形成"趕秋"盛會。

    9.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和山歌,進行社交活動。此種活動,苗語叫做"柳比娃",用漢語直譯的意思是"摘櫻桃"。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10.跳香會。跳香會流行于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tǒng)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苗族"。廣西的苗族占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云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區(qū)。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chǎn)各種木材和土特產(chǎn),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苗族經(jīng)典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由于數(shù)千年來沒有文字,這種文學僅能以口頭進行創(chuàng)作、表演和承傳,因此口頭文學就成了苗族文學最普遍的表現(xiàn)形式,其數(shù)量浩如煙海。在眾多的口頭文學中,又有詩歌、故事、寓言、謎語、笑話、順口溜等形式。

    苗族詩歌講求音韻,有五言體、七言體、長短句。語言簡練和諧、勻稱,通谷易懂,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苗族民間文學的最重要表現(xiàn)形式,使用范圍極廣。如至親好友迎來送往,男女間談情說愛,甚至做媒說親,調(diào)解糾紛,制訂鄉(xiāng)規(guī)民約,教育子女,敘述家譜、家規(guī),有時也用詩歌表達。勞動時也用詩歌來助興,勞動之余又借詩歌來消除疲勞。

    創(chuàng)世歌:是一種很古老的神話故事歌,主要是敘述天地日月的起源,萬物的產(chǎn)生。這類歌有《開天辟地歌》、《萬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敘述人類的產(chǎn)生,民族的來源和遷徙,如《人類起源歌》、《洪水滔天》等。這類歌主題思想積極進取,在相當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實的歷史,有史料研究價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內(nèi)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變過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傳的《兄妹結(jié)婚》,黔東南的《開親歌》、《男婦出嫁》、《換嫁歌》(女子換男子出嫁),黔北遵義地區(qū)的《接女婿》、《送親歌》等。

    遷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遷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遷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東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銅仁地區(qū)的《修相修瑪》,黔西北的《楊魯話》,貴陽地區(qū)的《格羅格?!返?。松桃和黔東南的遷徙歌,反映場面宏大,表述了人與人和人與自然斗爭的激烈情況。是一部英雄的史詩,對研究苗族歷史很有價值。

    理歌、議榔詞:反映了苗族古代社會組織情況,主要是敘述各種社會倫理、行為規(guī)范,規(guī)勸人們?nèi)簭纳啤?/p>

    生產(chǎn)勞動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東南的最為完整,如《刺繡歌》、《種棉歌》、《紡紗織布歌》、《蠟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題思想積極,多是鼓勵人們努力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敘述階級*和民族*的詩歌。有控訴土司*的,有控訴地主惡霸的,也有許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義斗爭歌:又稱反歌,多是控訴舊*和歌頌人民的反抗斗爭。如黔東南的,張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這類歌情調(diào)激昂,富于戰(zhàn)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所唱的歌。用詞含蓄優(yōu)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問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沒有文字,苗族的書面文學,在歷史上多用漢文來創(chuàng)作,數(shù)量微乎其微。在建國前僅湖南、川東一帶發(fā)現(xiàn)較多。近年來,貴州也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苗族文人詩文。清康熙年間,今道真縣小里梅江貢生張應遷、張應松、張懿德、張滿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譽,共著有《蔭語山房詩稿》。錦屏縣亮江鄉(xiāng)也發(fā)現(xiàn)了清代苗族文人龍紹訥的詩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詩詞和雜文。內(nèi)容多是描寫苗鄉(xiāng)侗寨的風土人情,有濃烈的鄉(xiāng)土風味。民國年間雷山縣著名的苗族學者梁聚五也寫了一些詩文。他的政論文充滿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數(shù)民族政治上的無權和經(jīng)濟上的盆困狀況。建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培養(yǎng)下,苗族開始有了自己的書面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涌現(xiàn)了一批苗族作家,他們的著作有許多在國內(nèi)獲獎,有的被翻譯介紹到國外,受到好評。在民間文學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譯、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許多成就。

    音樂

    苗族音樂,有民歌曲調(diào)、蘆笙曲調(diào)、嗩吶曲調(diào)和簫琴曲調(diào)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調(diào)和蘆笙曲調(diào)。

    史歌:多為中老年人演唱,帶有朗誦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詞也很長,少的有幾十行幾百行,多的千行萬行以上。如《開天辟地歌》、《祖先遷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東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調(diào)渾厚,拍節(jié)分明,矯健剛勁。

    情歌:是民歌的一種,為青年男女所唱。曲調(diào)很多,旋律柔和優(yōu)美,調(diào)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聲對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還具有高吭豪放的特點。

    飛歌:以其唱腔高吭、聲調(diào)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際時對唱。也有的是勞動之余,為表達心情愉快,即興獨唱,也有多人合唱。聽者雖相隔數(shù)百米,也能把歌詞聽得分明。這類歌以黔東南地區(qū)最為著名。

    喪歌:是對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種悼曲。曲調(diào)悲戚,詞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慟時,常常聲淚俱下,聽者往往淚如泉涌。黔東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盤水苗族的悼歌曲調(diào)更為著名。

    苗族音樂曲調(diào)大多是承襲傳統(tǒng)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調(diào)的更新,而在于歌詞的創(chuàng)作修飾與提高,所以曲調(diào)的變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師。已故的黔東南雷山縣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練地掌握了苗族傳統(tǒng)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幾種民歌曲調(diào)。他創(chuàng)作的歌詞有數(shù)千首,其中僅苗漢對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樂器

    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樂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來,除湘鄂川黔四省邊區(qū)苗族已完全失傳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蘆笙曲調(diào)也是苗族音樂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調(diào),且往往因地而異。傳統(tǒng)曲調(diào)有舞曲、代歌曲、問訊曲、祭祀曲等幾種,每種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節(jié)奏較輕快,給人以明顯的抑揚頓挫之感。代歌曲曲調(diào)柔和婉轉(zhuǎn),帶有尾聲。問訊曲曲調(diào)緩款,節(jié)奏明朗。

    除蘆笙外,還有嗩吶、芒筒、琴、簫、笛、鑼、鼓。嗩吶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號和皮鼓。在松桃、銅仁、思南地區(qū),嗩吶使用較廣,是這一帶苗族代表性的樂器,節(jié)日、喜慶時多喜吹奏,有三十多個曲牌,其它地區(qū)主要是辦喪事吹奏喪歌時使用。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縣,其構造是用獨管安上銅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樹干挖空而成,長約六尺,直徑約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長、直徑約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來起到低沉音響作用。簫、笛、系用單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銅鼓,除松桃、銅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區(qū)仍然使用,以雷山、臺江、麻江、平塘等縣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寧、臺江有月琴,丹寨地區(qū)有古瓢琴。貴州西部還有竹制的口琴,長約三寸。鑼、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節(jié)日時使用。

    舞蹈

    蘆笙舞:是除銅仁地區(qū)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歷史悠久,北宋時已進入朝廷表演。大的隊形主要有兩排一字形和圓形兩種。由數(shù)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導,數(shù)十名至百余青年婦女踏著蘆笙拍節(jié),跟隨于后,進三步退一步,圍繞場地循序而進。

    三、杭州桐廬的歷史及當?shù)睾猛婢包c的背景知識等介紹?。ㄔ敿毜脑掃€有追加分哦~)

    桐廬縣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桐廬入錢塘縣,至仁壽二年(602年)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廬西北七鄉(xiāng)置分水縣,同時于桐廬置嚴州。三年后廢嚴州及分水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分水,更縣名為武盛。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分水縣。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大歷六年(771年)廢昭德還屬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劃分水東北五鄉(xiāng)入臨安。1949年4至5月桐、分兩縣解放,1958年11月廢新登、分水兩縣入桐廬。1960年5月又廢富陽入桐廬,并隸屬于杭州市。1961年10月復置富陽縣,今桐廬縣政區(qū),基本上為原桐廬、分水兩縣轄地。

    距桐廬縣城23公里的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縱深1000米,游覽面積28000平方米,她以神奇的地貌和瑰麗多姿的群石景觀而享有“全國諸洞冠”之美譽,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 。

    鄰近瑤琳仙境的紅燈籠外婆家,景區(qū)占地11萬平方米,依青山、臨碧水,青磚黛瓦、小橋流水,設有以鄉(xiāng)村風味、鄉(xiāng)村景觀、鄉(xiāng)村游樂為內(nèi)容的30多個景點,透出濃濃的村野之趣。在親切溫馨的外婆家漫步,沿百步街店鋪作坊五花八門。聽外婆講故事,嘗外婆小吃,林林總總的民俗風情讓您嬉個夠。鄉(xiāng)村家園可住可游,設有鄉(xiāng)村家園小木屋、露營村、中小學生活動實驗基地。鄉(xiāng)村酒吧、文藝表演等項目。

    天目溪漂流傍紅燈籠外婆家,選取畢浦碼頭至冷坑一段長約5公里的江面,行程約一個半小時。天目溪又稱分水江。乘竹筏款款而下,溪流蜿蜒曲折,洲灘眾多,一個灘連著一個灘,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說,置身竹筏上,時而穿澗過坳,山回水轉(zhuǎn);時而跌宕起伏,破浪逐水。讓人癡癡沉醉,盡享漂流之樂。

    垂云通天河,與聞名遐邇的瑤琳仙境僅一江之隔,特別之處在于溶洞內(nèi)有長達4500米的地下暗河,劃船入洞,泛舟地下河,觀賞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別有一番探險趣味。

    浪石金灘,清澈逶迤的天目溪流轉(zhuǎn)到一個名叫浪石埠的地方劃了一個圈,圈的外面鑲嵌著柔軟的金邊(沙灘),古時這里是天目溪水陸要津,相傳有巨石能隨波上下浮動,故名“浪石”?,F(xiàn)在嬉水節(jié)目“龍舟竟渡”已列為杭州市龍舟比賽定點訓練基地。

    琴溪香谷,這里林窒幽深,溪澗大氣候宕,有大批裸露的石包、石芽和懸崖石壁,以及狀元神洞、象鼻洞、水龍洞等多處小型溶洞。尤為奇特的是,峽谷內(nèi)漫山遍野的野桂花和上千株碗口直徑的樟樹,以及成片的“黃金柴”林和山蘭,形成了滿目青翠,四季飄香的自然景觀。

    桐君山—七里揚帆,與桐廬縣城僅一水之隔。形似碧螺,美若翠玉。古人稱之“浮玉山”、“小金山”。為我國中醫(yī)藥鼻祖勝地。桐君山麓有葉淺予故居。七里揚帆讓歷史上著名的“嚴陵七景”之一的絕妙景觀又重現(xiàn)昔日風采。泛舟江中,山映明鏡中,帆浮翠屏間,舟行景移,宛如一幅流動的富春山水畫。夏季夜游,其中樂趣更是妙不可言。

    大奇山,史稱“江南第一名人”,海拔600余米,境內(nèi)峽谷溪瀑,鳥語花香,滿眼自然野趣。眼下在金牛潭景區(qū)西側(cè)“長”出56座蒙古包,透出濃濃的草原風情,熱情奔放的蒙古歌舞表演和別開生面的篝火晚會,宛如置身“天蒼蒼、野茫?!钡拿晒糯蟛菰?。

    嚴子陵釣臺,東漢名士嚴子陵隱居垂釣之處。嚴光,字子陵,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窗,光武帝即位,嚴子陵堅辭不仕,攜妻回富春山隱居,耕田垂釣終老林泉,后人仰慕其不事王侯高風亮節(jié)的精神而建祠紀念,瀕臨富春江,因其風景秀麗,為我國十大釣魚古跡之首,景區(qū)內(nèi)有雙臺垂釣、嚴先生祠、滄波橋、天下第十九泉、富春江詩文碑園等勝跡。

    江南龍門灣,這里是富春江上的一處天然港灣,峽谷、平湖、孤嶼、懸崖、瀑布、奇松都在這里集合,是富春江上風景最秀麗的地段之一?!耙灰果R鶿灘上泊,曉煙啼徹畫眉聲”這是清代詩人嚴遂成贊美龍門灣風光的詩句,自南北朝至清代,劉秀、范仲淹、蘇東坡、謝靈運、李白、陸游、李清照等1000多位名人雅士在這里留下足跡,也留下浩如煙海的詩文杰作。

    女兒村,這里是國內(nèi)唯一一個彰揚女性文化,再現(xiàn)摩梭母系氏族社會生活的民俗的風情園。這里常年有四個獨具一格的展覽;中國古今女性第一展館、中國古代女性文化館、中國56個民族服飾館、巾幅風采剪紙藝術館。有一個摩梭大家庭在此安家落戶,他們來自有“母系氏族社會活化石”之稱的瀘沽湖,年輕女孩的山歌和甲搓舞,以及他們那質(zhì)樸熱情和不可思議的嗓音,令人驚嘆。

    白云源,在落差1200米的白云源景區(qū),溪水隨山勢,每一曲、每一折都形成飛瀑跌泉,整條溪內(nèi)有深潭50多個,有氣勢的飛瀑10多處。瀑布下有深潭、水潭倒映美景,山光水色融為一體,讓人充分領略到“山因水美,水因水秀”的真味。

    天斗地漏,位于桐廬縣東南,與浦江、諸暨、富陽三縣(市)交界處,距杭州80公里,距桐廬縣城30公里。天龍九瀑景點位于雪水云綠產(chǎn)地雪水嶺東,據(jù)古典記載:“其間崇山峻嶺,人跡罕至,蓋百里,而泄水龍王托居其間“,后人筑廟祭祀,以求雨水。在此崇山峻嶺之中,林木蒼翠,溪流隨山勢落差,自峭壁懸崖之上飛瀉跌落,形成九潭九瀑,落差俱數(shù)十米,為桐廬鏡內(nèi)第一瀑布群。九瀑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銀河瀉落、雷霆龍吟,身居其間,山水之奇絕給人以無限贊嘆。懸崖飛瀑之上則溪流蜿蜒,幽谷鳴鳥,谷中植被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巴比松度假莊園,有騎馬、射箭、劃皮艇等游樂項目,是一處臺灣客商投資開發(fā)的充滿田園生活的自然休閑之地。

    峰之語蜜蜂王國,是由浙江峰之語峰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投資9000余萬元建造的一個以參觀游覽、休閑、趣味、餐飲、購物為主題的農(nóng)業(yè)、科技相結(jié)合的科技生態(tài)園。園區(qū)共分:蜜蜂花卉生態(tài)園、生產(chǎn)線、蜂文化博物館、餐廳、大型購物商場五部分,以種植草莓、四季瓜果、生態(tài)養(yǎng)蜂及參觀目前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先前的蜂產(chǎn)品生產(chǎn)線,集中體現(xiàn)蜂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景點。

    紀龍山,放松身心的休閑野營之地,可以越山野、探洞災;可以獰獵射擊、烘烤野味;可以夜宿帳蓬感受篝火晚會的奇異樂趣,也可住到淳樸農(nóng)家之中享受農(nóng)家飯的美味。

    羅山天子地,天子地生態(tài)旅游區(qū)位于桐廬百江鎮(zhèn)羅山村,距縣城45公里。是集山、水、林、洞于一體的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具有“秀、雄、奇、險”的山岳風貌。峽谷長達3000余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由民族風情休閑、溝壑峽谷、高山攬勝、天子地溶洞四大景區(qū)組成。據(jù)民間傳說,八仙云游四海,路過此地,發(fā)現(xiàn)一小孩舉止不凡,有“天子”相。于是八相下凡,精心調(diào)教,小孩成為“天子”,“天子地”由此得名。

    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跨湖橋遺址的發(fā)掘顯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稱為文明的曙光。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被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杭州古稱錢塘。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xiàn)。五代時的吳越國(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余年。民國元年(1912年),原錢塘、仁和縣并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杭縣城區(qū)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fā)展的歷史新篇章。

    景點

    虎跑夢泉

    虎跑泉是一處以“泉”為主題的觀泉、聽泉、品泉、試泉的泉源景觀,又是以性空、濟公、弘一法師傳奇故事為特色的人文景觀,坐落位于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禪寺內(nèi)。民間傳說唐代性空大師游歷此山,這里風景優(yōu)美,只是無水源,決定去別處,忽然有神人告訴他即將有二只老虎會來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純凈無菌,從此“龍井茶葉虎跑泉”被稱為 “西湖雙絕”。 宋蘇東坡贊虎跑泉詩中,留有“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的佳句?;⑴芙?jīng)全面改造,恢復了濟公塔院、羅漢堂,并塑造栩栩如生的“夢虎”和濟公傳說浮雕。

    靈隱-飛來峰

    源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靈隱,靈隱位于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可謂“不可不去”。

    相傳始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便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據(jù)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上飲宴賦詩。靈隱一帶的山峰怪石嵯峨,風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因此稱為“飛來峰”。

    飛來峰是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可與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1993年,靈隱景區(qū)新辟了“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它借飛來峰山林之勢,把中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經(jīng)典造像(如:樂山大佛、龍門石窟等)微縮于此,值得一看。

    六和塔

    位于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北宋時吳越王為鎮(zhèn)錢塘潮而建。塔有七面八級,高59.89米,雄偉壯麗。登塔俯瞰,錢塘風光盡收眼底?,F(xiàn)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華古塔苑。走進塔苑,各個朝代、各個地區(qū)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塔文化的精華。

    六和塔身后北側(cè)往山上走,越過塔苑,來到仿造應縣木塔的臺地,驀然回首,六和塔和錢塘江大橋的雄姿盡現(xiàn)眼前,是最令人滿意的拍攝點。

    三潭印月

    又稱“小瀛洲”,是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藝術的代表作?!昂杏袓u、島中有湖”是這里的最大特色。

    小瀛洲呈“田”字狀,外圈和內(nèi)十字有島橋相連,亭臺榭軒,點綴其間,內(nèi)部被島橋自然分割成四個湖,中心綠洲的“竹徑通幽”藝術墻充滿詩情畫意。島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觀賞三潭印月勝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燭于塔內(nèi),燈光外透宛如15個小月亮。此時,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夜景十分迷人。

    游三潭印月可在西湖邊任何一個碼頭(分布在湖濱、中山公園、花港、岳王廟等處)乘西湖游船前往。

    龍井問茶

    以“茶”為主題的品茗清幽之處,在西湖西面的鳳篁嶺上。本名龍泓,又名龍湫,以泉名井。相傳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已發(fā)現(xiàn)。泉水出自山巖中,四時不絕,水味甘洌,取小棍輕輕攪撥井水,水面呈現(xiàn)一根蠕動的分水線,頗具風趣。

    龍井之西的龍井村,環(huán)山產(chǎn)茶,名西湖龍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于世。元代虞集詠茶詩有“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真正龍井當?shù)禺a(chǎn)的茶,產(chǎn)量很少,且大多遠銷國外。所以龍井村賣出來的“高價”茶葉,似乎并不“正宗”,還是杭州的百貨商店里買的貨真價實一點。

    蘇堤春曉

    蘇堤俗稱蘇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橫貫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蘇堤的美麗不僅在于它在秀麗的西湖中穿越而過,還因為堤上種滿了形態(tài)優(yōu)美的香樟樹及其他各種植物,是一條全年都常綠的長堤,特別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開,樹發(fā)新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風和熙,令人心曠神怡。

    斷橋殘雪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于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于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筑,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jīng)之路,每當雪后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平湖秋月

    從斷橋由東向西走過1.1公里長的白堤,堤的那一頭就是孤山最東端的平湖秋月?!叭f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每年農(nóng)歷8月14日-16日,這里都將舉辦“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晚會。平湖秋月樓柱上有一聯(lián)云:“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钡莱隽诉@里的境界。

    岳廟

    位于西湖西北角的岳湖畔,始建于公元1221年,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的。內(nèi)有忠烈廟、啟忠祠和岳飛墓。忠烈廟內(nèi)的岳飛塑像,上懸“還我河山”巨匾,為岳飛手跡。

    孤山

    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環(huán)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佳處。

    千島湖

    千島湖碧波萬傾,千島竟秀,群山疊翠,峽谷幽深,溪澗清秀,洞石奇異,還有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土特產(chǎn)品,構成了享譽中外的島湖風景特點。近年來,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改造和建設,已形成了品位較高、內(nèi)涵豐富的羨山、屏峰、梅峰、龍山、動物系列、石林六大景區(qū)的14處景點。

    四、<<美麗天堂--杭州>>主題班會內(nèi)容的稿子

    甲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qū)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度16分、東經(jīng)120度12分。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濘處有5米多,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后,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西湖處處有勝景,歷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園林風景區(qū)內(nèi),分布著主在風景名勝40多處,重點文物古跡30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qū), 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虎跑夢泉

    虎跑泉是一處以“泉”為主題的觀泉、聽泉、品泉、試泉的泉源景觀,又是以性空、濟公、弘一法師傳奇故事為特色的人文景觀,坐落位于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禪寺內(nèi)。民間傳說唐代性空大師游歷此山,這里風景優(yōu)美,只是無水源,決定去別處,忽然有神人告訴他即將有二只老虎會來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純凈無菌,從此“龍井茶葉虎跑泉”被稱為 “西湖雙絕”。 宋蘇東坡贊虎跑泉詩中,留有“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的佳句?;⑴芙?jīng)全面改造,恢復了濟公塔院、羅漢堂,并塑造栩栩如生的“夢虎”和濟公傳說浮雕。

    靈隱-飛來峰

    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靈隱,靈隱位于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可謂“不可不去”。

    相傳始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便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據(jù)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上飲宴賦詩。靈隱一帶的山峰怪石嵯峨,風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因此稱為“飛來峰”。

    飛來峰是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可與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1993年,靈隱景區(qū)新辟了“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它借飛來峰山林之勢,把中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經(jīng)典造像(如:樂山大佛、龍門石窟等)微縮于此,值得一看。

    六和塔

    位于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北宋時吳越王為鎮(zhèn)錢塘潮而建。塔有七面八級,高59.89米,雄偉壯麗。登塔俯瞰,錢塘風光盡收眼底。現(xiàn)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華古塔苑。走進塔苑,各個朝代、各個地區(qū)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塔文化的精華。

    六和塔身后北側(cè)往山上走,越過塔苑,來到仿造應縣木塔的臺地,驀然回首,六和塔和錢塘江大橋的雄姿盡現(xiàn)眼前,是最令人滿意的拍攝點。

    三潭印月

    又稱“小瀛洲”,是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藝術的代表作?!昂杏袓u、島中有湖”是這里的最大特色。

    小瀛洲呈“田”字狀,外圈和內(nèi)十字有島橋相連,亭臺榭軒,點綴其間,內(nèi)部被島橋自然分割成四個湖,中心綠洲的“竹徑通幽”藝術墻充滿詩情畫意。島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觀賞三潭印月勝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燭于塔內(nèi),燈光外透宛如15個小月亮。此時,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夜景十分迷人。

    游三潭印月可在西湖邊任何一個碼頭(分布在湖濱、中山公園、花港、岳王廟等處)乘西湖游船前往。

    龍井問茶

    以“茶”為主題的品茗清幽之處,在西湖西面的鳳篁嶺上。本名龍泓,又名龍湫,以泉名井。相傳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已發(fā)現(xiàn)。泉水出自山巖中,四時不絕,水味甘洌,取小棍輕輕攪撥井水,水面呈現(xiàn)一根蠕動的分水線,頗具風趣。

    龍井之西的龍井村,環(huán)山產(chǎn)茶,名西湖龍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于世。元代虞集詠茶詩有“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真正龍井當?shù)禺a(chǎn)的茶,產(chǎn)量很少,且大多遠銷國外。所以龍井村賣出來的“高價”茶葉,似乎并不“正宗”,還是杭州的百貨商店里買的貨真價實一點。

    蘇堤春曉

    蘇堤俗稱蘇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橫貫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蘇堤的美麗不僅在于它在秀麗的西湖中穿越而過,還因為堤上種滿了形態(tài)優(yōu)美的香樟樹及其他各種植物,是一條全年都常綠的長堤,特別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開,樹發(fā)新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風和熙,令人心曠神怡。

    斷橋殘雪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于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于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筑,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jīng)之路,每當雪后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平湖秋月

    從斷橋由東向西走過1.1公里長的白堤,堤的那一頭就是孤山最東端的平湖秋月。“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每年農(nóng)歷8月14日-16日,這里都將舉辦“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晚會。平湖秋月樓柱上有一聯(lián)云:“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钡莱隽诉@里的境界。

    岳廟

    位于西湖西北角的岳湖畔,始建于公元1221年,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的。內(nèi)有忠烈廟、啟忠祠和岳飛墓。忠烈廟內(nèi)的岳飛塑像,上懸“還我河山”巨匾,為岳飛手跡。

    孤山

    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環(huán)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佳處。

    千島湖

    千島湖碧波萬傾,千島竟秀,群山疊翠,峽谷幽深,溪澗清秀,洞石奇異,還有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土特產(chǎn)品,構成了享譽中外的島湖風景特點。近年來,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改造和建設,已形成了品位較高、內(nèi)涵豐富的羨山、屏峰、梅峰、龍山、動物系列、石林六大景區(qū)的14處景

    以上就是關于杭州英族服飾工廠照片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杭州最近抓的一些詐騙案件(杭州詐騙案案例)

    杭州秦學教育集團介紹(杭州秦學教育集團介紹視頻)

    杭州伴手禮有哪些(杭州值得買的伴手禮)

    杭州公立初中學校排名前十(杭州公立初中學校排名前十名)

    管道水流量計算方法(管道水流量計算方法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