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wù)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wù)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guān)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發(fā)布時間:2023-04-10 15:41:20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083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wù)客戶遍布全國,相關(guān)業(yè)務(wù)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一、蘇軾詩中的西湖說說的是哪個西湖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中國十大風(fēng)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xiàn)今《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中少數(shù)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chǎn),

    北宋后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xiàn)。從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jù)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于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蓖晁脑拢瑒訂T20萬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后人為紀(jì)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樓醉書》。

    二、

    三、蘇東坡被貶杭州,發(fā)生了哪些事情,寫了哪些詩?

    蘇東坡被貶杭州,主要發(fā)生了如下事情:清理運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庫、清理西湖、建蘇堤、興建三潭印月、賑濟(jì)災(zāi)民、建醫(yī)院等。

    蘇東坡被貶杭州時,寫的詩有:《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湖上夜歸》、《夜泛西湖》五首等等。

    擴(kuò)展資料:

    1、蘇東坡清理運河的淤泥:

    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交匯,錢塘江的水帶進(jìn)許多淤泥,杭州城內(nèi)的運河淤泥每隔四五年就要挖一次出來,否則河床升高,影響船運。淤泥一挖出來就被堆在居民門口,臟亂不堪。

    蘇東坡想辦法把錢塘江的水先引入人口稀少的茅山運河,經(jīng)過茅山運河流了三、四里地,淤泥沉淀下來,再流到市中心的運河里的水就是干凈的了。

    市中心的運河的河位比茅山運河低四尺,蘇東坡又在余杭那里開了一條新運河,讓他與西湖的水相通,這樣就永久性的保證了運河的水位。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賞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北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白話譯文:

    上涌,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fēng)卷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詩人蘇軾先在船中,后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瀉、風(fēng)卷、天晴,寫得有遠(yuǎn)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jīng)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fēng)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堤

    四、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三賢

    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三賢

    西湖之美,令人傾倒,悠悠歲月中與之結(jié)緣者甚眾。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白居易、蘇軾、林和靖這“西湖三賢”。

    白居易與西湖《西湖三賢》古詩句出處: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這兩首膾炙人口的《憶江南》詞,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時所寫。詞中表達(dá)了對江南、對杭州的眷戀之情。

    西湖之美令人心醉,但其水患也曾給百姓帶來災(zāi)難。歷史上最早發(fā)動人民大規(guī)模治理西湖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曾因不滿朝廷和官府的橫征暴斂,寫下大量規(guī)諷的詩篇,為百姓的疾苦而呼號。他的諷諫,曾令唐憲宗難堪:“白居易,朕所拔擢也,怎敢直言放肆如此?朕豈能堪!”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被謫遷為杭州刺史。聞報后,他毫無慍色,說:“我白居易既蒙拔擢,做一日之官,自當(dāng)盡一日之職。立朝則盡言得失,守邦則撫字萬民,總是一般,何分內(nèi)外!況聞杭州有山有水,足娛我性情?!币浴巴敉稖Y魚”的歡快心情,輕裝簡從,來到杭州。

    白居易到任伊始,即遍訪民間疾苦。當(dāng)時李泌開鑿的六口水井俱已湮塞,百姓飲食咸苦之水。西湖堤壩坍塌,周圍農(nóng)田常遭旱澇災(zāi)害。白居易疏理六井,讓百姓吃上清甜之水,并筑錢塘門至武林門的長堤,把湖水?dāng)r蓄在上湖,使下塘一帶田地再無旱澇之患。為“堤防如法,蓄泄及時”,他撰寫了《錢塘湖石記》,詳細(xì)說明長堤的作用,以及蓄水、放水、保護(hù)堤岸的方法,刻石立于湖旁。還規(guī)定:“貧民之犯法者,令于西湖種樹幾株。富民之贖罪者,令于西湖開封田數(shù)畝?!边@些措施的實行,使西湖出現(xiàn)了新貌。長堤上種了無數(shù)的垂楊桃李,一到春天,紅紅綠綠,綿延數(shù)里,像一條錦帶。白居易所筑的湖堤,現(xiàn)已湮沒。現(xiàn)在西湖上的白堤,原名白沙堤,在白居易來杭前即已存在。因白居易常來此散步,而改稱白堤。

    白居易治下的杭州,生聚漸繁,百姓日富。這在一首吟詠杭州元宵佳節(jié)的詩中可見一斑:“歲熟人心樂,朝游復(fù)夜游。春風(fēng)來海上,明月在江頭。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p>

    “凌晨親政事,向晚恣游遨?!痹谡轮啵拙右讗鄣轿骱髅麆冱c游賞題詩。他還曾與越州(今紹興)刺史元稹詩函往來,各夸勝地之樂。西湖之美,使白居易詩興大發(fā)。在《杭州春望》一詩中,作者融自然之景與風(fēng)物人情于一篇,熱情贊道:“望海樓明照曙霞,護(hù)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在杭期間,“新詩日日成”,甚至打算“只擬江湖上,吟哦過一生”。西湖美景,曾給他許多快慰。其詩云:“煩襟與滯念,一望皆遁逃”。白居易常到孤山欣賞湖上景致,在孤山寺聽僧侶講經(jīng)。有一次,還乘興作《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盧橘子低山雨重,蓋櫚葉戰(zhàn)水風(fēng)涼。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水中央。”全詩展現(xiàn)了夕陽下湖光山色的一幕幕圖畫,孤山寺與蓬萊島渾然一體,難解難分,弦外之音回蕩不絕。

    白居易在《留題郡齋》一詩中云:“更無一事移風(fēng)俗,唯化州民解詠詩”,意思是說自己在這里雖于移風(fēng)易俗并無建樹,但使百姓都懂得了念詩??梢娝脑娫诤贾萘鱾髦畯V。白居易詩風(fēng)直樸,后人曾評論其詠西湖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隨物賦形,所在充滿”。

    白居易在杭期間,與西湖詩僧韜光結(jié)下很深的友情。韜光系四川高僧,唐穆宗時辭師出游。出發(fā)前其師囑曰:“遇天可前,逢巢即止。”至靈隱巢枸塢,正值白樂天守杭,韜光悟師語而駐足筑庵。白居易慕名往訪,兩人常吟詩唱和,十分友善。一日,白居易還備好飯菜,以詩邀其入城:“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清芥除黃葉,紅姜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韜光回詩道:“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白云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飛錫去,恐訪鶯囀翠樓前?!?/p>

    白居易見他不肯入城,便親自上山訪晤。韜光寺內(nèi)有一蓮池,池水清澈見底,睡蓮遍生,相傳就是韜光所植的金蓮。韜光庵中的烹茗井,據(jù)說就是二人品茗吟詩之處。

    西湖北山有鳳林寺,俗稱喜鵲寺。唐長慶年間,禪師圓修居于此四十余年,棲息松上,以一鵲巢為鄰,人遂稱其為“鳥窠禪師”。白居易也常與他交往。一次,他曾戲言:“大師居處甚險?!弊谒蓸渖蠀⒍U的圓修卻答:“太守險?!?/p>

    白居易不解:“弟子位鎮(zhèn)山河,何險之有?”

    禪師說:“心火相構(gòu),識浪不停,得非險乎?”此語所指乃官場之險。白居易頓時心口皆服。

    關(guān)心百姓疾苦是白居易詩文的風(fēng)格,也是其為政的特色。這種“衣被天下”的理想體現(xiàn)在他守杭州的三年政績中。寒冬,白居易見兩個樂師只著單衣凍得瑟瑟發(fā)抖,就趕制了冬衣送給他們,并為自己未能救百姓于饑寒而自愧:“我有大裘君未見,寬廣和暖如陽春。此裘非繒亦非帛,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鈍拙制未畢,出亦不獨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與君展覆杭州人?!?/p>

    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百姓傾城相送。詩人非常感動,“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他把存在錢庫中的官俸,全部留贈州府公用,以補治湖之需。并留詩云:“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nóng)饑足旱田。惟留一湖水,與汝救荒年。”

    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當(dāng)然不僅在西湖,但西湖之美,卻與他的治理之功密不可分。

    蘇軾與西湖《西湖三賢》古詩句出處: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是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在眾多的詠湖詩中,此詩堪稱絕唱。由于詩人形象地把西湖比作越國古代美女西施,西湖遂又多了一個雅號:西子湖。

    蘇軾一生中曾有兩次在杭州任地方官。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他三十六歲時;另一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他五十四歲的時候。兩次總共五年。在這期間,他與西湖朝夕相處,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在《送襄陽從事李友諒歸錢塘》詩中云:“居杭積五歲,自憶本杭人。故鄉(xiāng)歸無家,欲買西湖鄰?!彼寻押贾莓?dāng)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杭州百姓感激蘇軾為官的賢明,在西湖設(shè)立了多處祭祀他的地方,而流傳在民間的關(guān)于蘇軾的故事,則更表達(dá)了百姓對他的愛戴和懷念。

    蘇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風(fēng)荷,橫貫西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等六橋。蘇軾曾為之題詩:“我來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爭唱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p>

    北宋元祐四年(1089),蘇軾再任杭州地方官時,適逢大旱,饑疫并作。入秋后,又逢連日大雨,錢塘、太湖泛濫成災(zāi)?!稗r(nóng)民棲于丘墓,舟楫行于市井”。蘇軾深深體會到西湖水利失修問題的嚴(yán)重。他認(rèn)為,杭州之有西湖,正如人之有眉目。在上呈朝廷的《乞開杭州西湖狀》中,提出了西湖必須疏浚的五條理由。他力排眾議,親擬了浚湖辦法。他把朝廷給他的一百道僧人的度牒,賣了一萬七千貫錢,加上救災(zāi)余款,以工代賑,雇工浚湖。疏浚之時,他每日都到湖上巡視。歷時數(shù)月,終使西湖復(fù)見唐時煙水渺渺、綠波盈盈之舊觀。蘇軾又命人用葑草和淤泥堆筑成了一條長堤,橫貫湖面。這條長堤,便是后來人們所稱的“蘇堤”。

    為了防止西湖再次淤塞,蘇軾又在湖中立三座石塔,規(guī)定石塔以內(nèi)的水面不準(zhǔn)種植菱藕,不準(zhǔn)占湖為田。這三座石塔,以后形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蘇堤景色四季不同,晨昏各異,而以“蘇堤春曉”最為旖旎。南宋畫院的畫家把它列為“西湖十景”之首。

    蘇軾對醫(yī)藥頗有研究,曾著《良方》。后人將此書與沈括的《良方》合編為《蘇沈良方》?!端膸烊珪嵋吩疲骸八问看蠓蛲ㄡt(yī)理,而軾與括尤博洽多聞。其所征引,于病癥治驗,皆詳注其狀,鑿鑿可據(jù)?!彼诙蝸砗贾輹r,由于旱澇災(zāi)害,疫病流行。蘇軾多方募捐賑災(zāi),設(shè)立了病坊,收納貧苦罹病之百姓。三伏中的一天,他見一對農(nóng)民夫婦啼哭著抱一患時疫之癥的孩子慌張走來,進(jìn)城求醫(yī)。蘇軾擔(dān)心病孩受不了路途的酷暑,便和他們一起回村中,親自制作稀粥藥劑,叫病孩服下,并把藥粥分給全村的病孩服用。大家吃后,果然全都康復(fù)了。事后,村民們才知道是蘇軾救了他們的孩子。為了紀(jì)念蘇軾給他們帶來的安樂,村民們把村子取名為安樂村。城里的百姓聞知后,也把城里的病坊稱為“安樂坊”。其名留傳至今。

    浙江杭州西湖東坡紀(jì)念館

    民間流傳著不少蘇軾秉公辦案的故事。

    一天,蘇軾坐堂,有個叫吳小二的,告鄰居張二欠綾絹錢二萬不償還。蘇軾傳張二到堂,以制扇為生的張二申辯說,不還之因乃是連雨天寒,扇子賣不出去。蘇軾沉吟片刻,令其回去取來一大筐扇子,順手拿起二十把白絹面團(tuán)扇,提起判筆,或題行書草圣,或畫枯木竹石,然后遞給張二,讓他拿出去賣錢還債。二十把扇子一會兒便告售罄。張二還清了欠債,百姓也都夸蘇軾的案判得好。

    蘇軾的政事中也不乏詩人的風(fēng)流雅趣。一日,官伎鄭容和高瑩拿著牒文,向蘇軾求判。鄭容要求落籍,高瑩要求從良。蘇軾很同情她們,當(dāng)堂做二首《減字木蘭花》詞,分寫在兩紙牒文上。判鄭容的是:“鄭莊好客,容我樓前先墜幘。落筆生風(fēng),籍籍聲名不負(fù)公?!迸懈攥摰臑椋骸案呱桨自纾摴潜∧墙饫?從此南徐,良夜清風(fēng)月滿湖。”

    府僚諸公閱后,只羨詞義之美,卻不知其所指。蘇軾用朱筆在每句之首圈了一字,眾人方知“鄭容落籍”、“高瑩從良”八字已判在牒上。

    臨安的玲瓏山上有“醉臥石”,這與蘇軾“三化琴操”的傳說有關(guān)。

    琴操是宋時杭州的一名歌伎。她聰慧善良,喜讀佛書,但因家境貧寒而淪落風(fēng)塵。蘇軾首次在杭任職時,琴操只有十三歲。一次,有人唱秦觀的《滿庭芳》詞時,把“畫角聲斷譙門”唱為“畫角聲斷斜陽”。琴操聽后馬上給予糾正。唱者開玩笑說:“那么,你能改韻嗎?”琴操把原詞的幾個字顛倒改動后,當(dāng)即把“門”字韻換成“陽”字韻:“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斜陽。暫停征棹,聊共飲離觴。多少蓬萊舊侶,頻回首煙霧茫茫。孤村里,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低墻?;陚?,當(dāng)此際,輕分羅帶,暗解香囊。謾贏得青樓薄幸名狂。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有余香。傷心處,長城望斷,燈火已昏黃?!碧K軾聞知此事,贊嘆不已。

    蘇軾第二次來杭,琴操已二十八歲。蘇軾憐她有些佛性,恐她墮落風(fēng)塵,便要超度她。一次,他招她來湖中飲酒。飲到半酣,蘇軾說道:“你既喜看佛書,定明佛理。我今權(quán)當(dāng)作一個老和尚,你試來參禪何如?”琴操答道:“甚好?!北銌柕溃骸霸趺词呛芯?”《西湖三賢》古詩句出處:

    蘇軾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琴操又問:“怎么是景中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綰巫山一段云?!?

    “怎么是人中景?”

    “隨他楊學(xué)士,憋殺鮑參軍?!?

    琴操再問:“如此究竟如何?”

    蘇軾拍案而起:“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與商人婦?!?

    琴操大悟,第二天便削去頭發(fā),在故鄉(xiāng)臨安玲瓏山下的庵堂里出家為尼。

    后來,蘇軾曾專程到臨安探訪琴操,但琴操已經(jīng)去世,他看到的只是一抔黃土,一塊石碑。蘇軾心痛欲碎,醉臥在玲瓏山麓的方石上。后人便稱此石為“醉臥石”。

    蘇軾出仕杭州期間,足履踏遍了西湖的山山水水。公務(wù)之暇,常帶一、二名老卒,出涌金門,泛舟游湖,飽覽湖光山色,至深夜方回。他以一首首充溢著深情的詩篇,贊美西湖的四季風(fēng)光。

    詩僧道潛曾與客論詩,客說:“世間故事小說,有可以入詩者,有不可以入詩者。只有蘇東坡全不揀擇,入手便用。如街談巷議,一經(jīng)東坡手,似神仙點瓦礫為金,自有妙處?!钡罎撘舱f:“東坡牙頰間別有一副爐灶,他人豈可學(xué)耶?”蘇軾之弟蘇轍也說:“昔年蘇夫子,杖履無不至。三百六十寺,處處題清詩?!?

    據(jù)丁敬《武林金石錄》載,蘇軾在西湖的詩文墨跡石刻不下二三十處之多,經(jīng)歷歲月滄桑,保留下來者寥寥無幾。但與他有關(guān)的許多地名,如過溪橋、參寥泉、六一泉等卻保留至今。

    蘇軾在杭期間,與西湖的詩僧交游甚廣,互有唱和。龍井的過溪橋,就是他訪詩僧辨才流傳下來的古跡。辨才八十二歲時,歸老龍井寺。他在寺旁建“遠(yuǎn)心庵”,作為取靜之地,時人稱他“遠(yuǎn)公”。并立一清規(guī),貼于寺內(nèi):“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謹(jǐn)以二則預(yù)告:殿上閑談,最久不過三柱香;山門送客,最遠(yuǎn)不過虎溪。垂顧大人,伏乞相諒,山僧元靜叩白。”蘇東坡到龍井拜訪辨才,兩人細(xì)論古今,一見如故。蘇軾辭別回城,辨才送行,言談中不知不覺竟過了虎溪橋,小徒急呼:“遠(yuǎn)公,遠(yuǎn)公,送客已過虎溪橋矣!”兩人相顧大笑,東坡道:“我誤遠(yuǎn)公,不知戒律?!北娌艅t答:“杜子美有詩云:‘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fēng)流’,今日之謂也。”后人便把此橋改名為“過溪橋”,并在橋上建“過溪亭”。

    西湖孤山西南麓,有“六一泉”。相傳蘇軾來杭前,歐陽修把西湖詩僧惠勤介紹給他。蘇軾到杭的第三天,便訪惠勤于孤山下,惠勤盛贊歐陽修其人其文。并曰:“吾以為西湖蓋公(歐陽修)幾案間一物耳!”第二年,歐陽修逝世。蘇軾與惠勤為之痛哭哀悼。幾年后,蘇軾再次來杭州時,惠勤也已病歿。其弟子畫歐陽修像與惠勤像祀之。此時,有一泉自講堂之下涌出。蘇軾遂遵照惠勤生前的愿望,以歐陽修“六一居士”的號,題其為“六一泉”,并作銘記之。

    孤山智果院內(nèi),原有參寥泉。參寥為智果院高僧道潛的號。蘇軾守黃州時,道潛曾前往探望,蘇軾夢中賦詩,有“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之句。過了七年,蘇軾再仕杭州。寒食節(jié)的第二天,蘇軾泛舟訪道潛,道潛汲泉鉆火,烹黃柏茶款待他。此情此景,正與蘇軾夢中詩句相符,遂把這泉命名為“參寥泉”,以紀(jì)念兩人間的友誼。另外,靈隱的冷泉亭附近的春淙亭、壑雷亭,也是據(jù)蘇軾“西湖春淙一靈鷲”、“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詩意而來。

    總之,蘇軾的名字已經(jīng)和西湖永遠(yuǎn)連在了一起。西湖的蘇文忠公祠中,有阮元撰的對聯(lián),表達(dá)了杭州百姓的心愿:“欲共水仙薦秋菊;長留學(xué)士住西湖?!?

    林和靖“梅妻鶴子”

    孤山,兀立于西湖之中,碧波環(huán)繞,勝絕諸山。高九萬《拜和靖墓》詩云:“至函香骨老云根,占盡孤山水月村。薦菊泉清涵竹影,種梅地冷帶苔痕。生前已自全名節(jié),身后從誰問子孫?惟是年年寒食日,游人來與酹清尊。”孤山以梅花著名。來孤山賞梅,不能不想到孤山處士林和靖。明人詞曰:“雪晴閑覽瘦筇扶,過西湖,訪林逋”。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fù),杭州錢塘人。少而孤,無所依傍。既長則淡于名利,但勵志為學(xué),經(jīng)史百家,無不通曉。曾周游江淮之間,因與時尚不合,又覺各地山水多不及西湖,遂回棹結(jié)廬于孤山北麓,心存不娶不仕之志,以作字題詩自適其意。

    林和靖非常愛梅,隱居孤山后,遍種雪梅。所題詠梅詩句亦甚豐,其中多有絕妙佳作。如《山園小梅》:《西湖三賢》古詩句出處: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其它像:“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湖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插一枝低”、“蕊訝粉綃裁太碎,蒂疑紅綪綴初乾”、“橫隔片煙爭向靜,半粘殘雪不勝清”等,亦把梅花的風(fēng)姿情志摹寫殆盡。

    在林和靖的精心栽培下,梅樹日增月累,孤山的風(fēng)景也迥殊往昔。慕名前來賞梅者驟增,林和靖并不深拒,只在門板上告示:“休教折損,盡許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癡頑。”在種了三百六十株梅樹后,林和靖忽然想到:“這數(shù)竟按著周天之?dāng)?shù),一歲薪米可以無虞,是天培植我林君復(fù)之處。我之日給,何不竟以梅子所售之利為定則?!币虼藗湟黄孔?,將每一樹所獲之利包成一包,投于瓶中。日取一包,作生活費用,總以梅價之多寡為日用支給之豐儉。

    林和靖常隱跡山水之間,為應(yīng)酬來客,便養(yǎng)了兩只鶴,稱“此猶吾子也”。并曾題詩云:“春靜棋邊窺野客,雨寒廊底夢滄州”。林和靖遨游湖山,竟日不歸,殊無定跡。但有客訪,則先由家童接待入室,然后放一鶴于空中。見鶴升空,林和靖便知有客,即掉棹還家。他與客人飲酒吟詩,鶴鳴聲起舞。其《鳴皋》詩云:“皋禽名只有前聞,孤引圓吭夜正分。一唳便驚寥泬破,亦無閑意到青云?!?

    林和靖高臥孤山三十年,足跡不入城市,恬然自足。好事者謂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后世遂有“梅妻鶴子”的佳話。林和靖曾有詩表明志:“未許塵埃來幾席,不妨貧病是湖山。文章自問難追古,光景無多肯負(fù)閑?!?

    當(dāng)時,詩人梅堯臣曾說:“和靖之學(xué),談道則孔孟,語文則韓柳,趣向博遠(yuǎn),直寄適于詩爾。使之立朝,定有可觀。”而林和靖每每聽到勸其當(dāng)仕之語,只付之一笑。晚年,為堅定歸老孤山的志向,便自造一墓廬。臨終自題:“湖上青山對結(jié)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鳖}畢,踱出庭前,撫摩著鶴頂說:“我欲別去,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任汝往還可也。”又對滿園梅樹道:“三十年來,享爾之清供已足矣。從此聽爾之舒放榮枯可也。”傳說林和靖死后,他養(yǎng)的鶴在其墓前悲鳴而氣絕。人們將它葬在墓側(cè),名之曰“鶴?!薄?

    浙江杭州孤山放鶴亭

    林和靖墓在孤山之陰。元胡僧楊璉真伽發(fā)其墓,惟端硯一枚,玉簪一枝。

    林和靖生前,其詩稿隨寫隨丟,人曰:“詩風(fēng)雅物也,抒寫懷抱,使得流傳,詩人之榮也。奈何等閑輕視之?”和靖笑曰:“情景有會,不能自已,聊托詩以發(fā)之,原非為人也。況吾方晦跡,轉(zhuǎn)欲以詩傳名,豈不大相矛盾乎?”所以其詩流傳下來的僅三百余篇。

    范仲淹當(dāng)年曾詩詠林和靖,以表欽贊之意:“片心高與月徘徊,豈為千鐘下釣臺?猶笑白云多自在,等閑為雨出山來?!?

    后人思慕林處士高潔情懷,便在孤山之北建起了放鶴亭,林則徐曾為放鶴亭撰下“世無遺草真能隱;山有名花轉(zhuǎn)不孤”的對聯(lián)。

    林和靖以不仕而自豪,宋真宗趙恒竟也敬重這位孤高自標(biāo)的處士,賜號“和靖處士”。

    林和靖死后三百多年,有位宋朝君主也羨和靖氣節(jié),詠詩懷念,卻因此而丟掉性命,這便是趙顯(又稱少帝、幼帝、恭帝、德祐皇帝)。1276年,元軍攻入臨安城,七歲的德祐皇帝趙顯淪為階下囚。忽必烈為招徠南宋文臣武將,封他為瀛國公。后又令他到土蕃(今西藏)的薩迦大寺,學(xué)習(xí)佛法。趙顯伴著青燈黃卷、晨鐘暮鼓,度過了幾十年的歲月。他學(xué)會了藏文藏語,翻譯了深奧的佛教邏輯專著《因明入正理論》,并曾任總持,改名為合尊法寶。1323年,年過半百的趙顯在寺中題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yīng)是不歸來?!痹苏J(rèn)為,趙顯詩詠林和靖,是在借題發(fā)揮,懷戀故國,煽動人心。這位昔日君臨天下的帝王,終于有口難辯,被賜死在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相關(guān)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guān)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jìn)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杭州雅拓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怎么樣(杭州雅拓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怎么樣知乎)

    提供杭州廣告拍攝怎樣(提供杭州廣告拍攝怎樣做)

    杭州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業(yè)園(杭州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業(yè)園地址)

    十大護(hù)衛(wèi)犬排行榜(十大猛犬排名一到十)

    公司logo墻圖片(公司logo墻設(shè)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