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福建茶出口的目的和意義(福建茶出口的目的和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3-04-11 23:28:04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66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福建茶出口的目的和意義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福建茶出口的目的和意義(福建茶出口的目的和意義)

    一、中國茶葉介紹

    一、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

    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

    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

    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

    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fā)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

    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度A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fā)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fā)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

    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

    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fā)

    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fā)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fā)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fā)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

    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

    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

    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

    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

    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

    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和

    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發(fā)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

    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

    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發(fā)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

    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fā)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

    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qū)198處發(fā)現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

    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qū),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

    我國已發(fā)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fā)現的野

    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

    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fā)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fā)現的

    山茶屬有100多種,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qū)集中,

    即表明該地區(qū)是這一植物區(qū)系的發(fā)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就是山茶屬植物的

    發(fā)源中心,當屬茶的發(fā)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qū)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qū)和小氣候區(qū),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

    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fā)展

    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

    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tǒng)發(fā)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qū),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

    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qū)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yè)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fā)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fā)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

    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yè),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

    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yè),最初孕育、發(fā)生和發(fā)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yè)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

    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fā)展為業(yè)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茶區(qū),并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于巴蜀茶業(yè)在我國早期茶業(yè)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

    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

    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

    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成為茶業(yè)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tǒng)一中國后,茶業(yè)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

    粵、贛毗鄰地區(qū)。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yè)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fā)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在中國茶文

    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qū),也是這時我國

    茶業(yè)傳播和發(fā)展的主要區(qū)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guī)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fā)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yè)的發(fā)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qū)茶業(yè)的明

    顯發(fā)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yōu)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yè)的發(fā)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

    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

    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yè),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后,茶業(yè)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fā)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

    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

    之空前蓬勃發(fā)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qū),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fā)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qū),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

    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yè)于茶者七八?,F在贛東北、浙

    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yè)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fā)展。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

    國各茶區(qū)的生產和發(fā)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qū)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

    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qū),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qū)約略相當的局面。

    (5)茶業(yè)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yè),較北部更加迅速發(fā)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

    區(qū),成為宋朝茶業(yè)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yè),明顯地活躍

    和發(fā)展起來。

    宋朝茶業(yè)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fā)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

    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

    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qū)的崛起和發(fā)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qū),

    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qū)范圍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于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fā)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準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

    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后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于

    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

    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

    社會飲茶風尚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積極的對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qū)的經濟聯(lián)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后東來,從這些地區(qū)轉運中國茶葉,并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后,茶葉

    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于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后,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

    后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后,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F今,最

    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

    技術。后發(fā)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

    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梢哉f,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

    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傊覈遣枞~的故鄉(xiāng),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chuàng)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

    是值得我們后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發(fā)展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qū)。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qū)域東起臺灣基

    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qū)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qū),包括江南茶區(qū)、江

    北茶區(qū)、華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全國茶葉產區(qū)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qū),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

    西藏和山東是新發(fā)展的茶區(qū),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

    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fā)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fā)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絡,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yè)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并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yè)的發(fā)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

    茶葉,茶區(qū)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占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fā)展中,一旦人們對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與此同時,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侶。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進程錄: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fā)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

    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

    《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y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

    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

    公元8世紀后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fā)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fā)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

    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zhí)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

    察茶葉產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yè)。

    四、飲茶史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fā)現,并由

    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fā)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yōu)榧宸?。即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yǎng)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fā)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yǎng),一是作為食物解毒?!蛾套哟呵铩酚涊d,"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云"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并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注入開水并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統(tǒng)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qū)),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fā)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

    區(qū)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涌

    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huán)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

    二、請詳細介紹茶的歷史?

    茶的最早發(fā)現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睍x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茶,令人少眠”的說法。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其實對丹丘子飲茶的記載還有早于此的漢代的《神異記》: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棲之余,乞相遺也?!币蛄⒌祆?。后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丹丘子為漢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個道家人物,歷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為產茶名山。因此“大茗”與“仙茗”的記載亦完全一致。這幾則記錄中的“荼”與“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早在晉代郭璞在注解《爾雅》時,即解說:(茶)樹小如梔子,冬生葉,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謂“蜀人”之記載,即可視為飲茶習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還有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所說:“苦荼,久食羽化?!倍颊f明茶開始時被利用是和藥聯(lián)系起來的。

    三、小葉福建茶的寓意

    以禮待人。小葉福建茶產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太姥山福建省福鼎市,相傳太姥娘娘手植,為福鼎大白茶的始祖,早在明代就被視為茶中珍品,送人是以禮待人的意思。

    四、福建寧德產什么茶葉?

    寧德有什么茶文化

    寧德有什么茶文化

    寧德市茶園面積、產量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居全國產茶地市之首,茶區(qū)多分布于風景秀麗之地,融匯山、海、川、島、湖,景觀獨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如何憑借這一優(yōu)勢,做好茶文化旅游這篇文章,值得寧德人好好琢磨一番。

    茶文化旅游,是將茶葉生態(tài)環(huán)境、茶生產、自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的旅游開發(fā)。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壯大,寧德已樹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人。最好的例子是,去年,盡管受到臺風“菲特”影響,但寧德各旅游景區(qū)游客接待量仍出現“井噴”,達81.87萬人次,同比增長48%。

    寧德現有的著名景區(qū)都有茶園,這為發(fā)展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發(fā)展茶文化旅游,可將茶區(qū)與茶區(qū)周圍的景點聯(lián)系在一起,以茶為載體,讓游客在游覽的同時,觀賞民俗茶藝、品味名茶,融入閩東千年的茶文化。茶文化旅游品位高、魅力獨特,具有其他旅游產品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有助于提升閩東旅游的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記者認為,寧德茶文化旅游可以按照閩東茶業(yè)的紅茶(福安坦洋工夫)、白茶(福鼎白茶)、綠茶(蕉城天山綠茶、周寧官司茶)的布局來拓展,結合縱橫境內的沈海、寧武、京臺、沈海復線等高速公路和溫福高速鐵路、京福高速鐵路,沿線布點,分別與福安白云山景區(qū)、福鼎太姥山景區(qū)、屏南白水洋、蕉城三都澳、霍童溪和周寧九龍漈等景區(qū)對應,從而形成以環(huán)三都澳為中心,以沿海的藍色旅游、中部的紅色旅游、山區(qū)的綠色旅游為主線,基本涵蓋閩東所有景區(qū)的茶文化旅游線路。

    要發(fā)展好寧德茶文化旅游,有關部門應充分發(fā)揮 *** 作用,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撐,做到 *** 規(guī)劃、服務、監(jiān)管,企業(yè)投資、開發(fā)、經營。

    相關景區(qū)要加強茶文化研究,挖掘茶文化內涵,提高茶文化旅游項目層次,并在茶專家和旅游部門的指導下,設立富有特色的“閩東茶文化之旅”旅游產品和目的地,根據不同的主題開發(fā)不同的旅游項目。如,推出參觀茶園,采茶,制茶,學習茶道、茶藝等自然主題項目,讓游客參與體驗茶風俗、欣賞茶藝表演、猜茶謎、唱茶歌、聽茶戲、吃茶宴等文化主題項目,體會閩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旅游公司應加強品牌塑造,開展茶葉博覽會、茶文化節(jié)等活動,集茶史、茶俗、茶具、茶事、展覽、學術交流于一體,宣傳源遠流長的閩東茶文化,提高閩東茶文化旅游的競爭力。

    寧德比較有名的茶葉有哪些?拜托了各位 謝謝

    當然是紅茶坦洋功夫咯

    求采納

    福建產什么茶

    烏龍茶,鐵觀音,大紅袍

    春天寧德有什么茶葉

    白茶:福鼎白毫銀針,紅茶:福安坦洋功夫,福鼎白琳功夫。 屏南、周寧、壽寧 高山綠茶

    寧德比較有名的茶葉有哪些?

    當然是紅茶坦洋功夫咯

    福建茶葉哪些品種

    1:金觀音(茗科1號)。

    2:武夷巖茶。

    3:詔安八仙茶。

    4:永春佛手。

    5:福鼎白毫銀針。

    6:漳平水仙。

    7:桐木正山小種。

    8:福安坦洋工夫。

    9:政和工夫。

    10:福鼎白琳工夫。

    11:福鼎綠雪芽。

    12:政和白牡丹。

    13:崇安龍須茶。

    14:寧德天山綠茶。

    15:羅源七境堂綠茶。

    16:南安石亭綠。

    17:安溪梅占。

    18:安溪毛蟹。

    19:安溪黃金桂。

    20:安溪本山。

    21:安溪鐵觀音。

    22:龍巖斜背茶。

    23:白芽奇蘭。

    24:福州茉莉花茶。

    25:貢眉(壽眉)。

    26:武夷大紅袍。

    是福建茶葉種類。

    福建主要出產哪些名茶?

    大白茶始祖“綠雪芽”

    綠雪芽為歷史名茶精品,是采摘太姥山云生霧長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的茶樹鮮葉,結合傳統(tǒng)工藝,運用先進的有機生產加工體系,精心制作而成,綠雪芽有機綠茶有“形美、色翠、香高、味醇”四大特色。綠雪芽茶香似蘭花而芬芳長久,有人稱贊道“一杯在握,滿室蘭香”;綠雪芽有機綠茶的湯色嫩綠,清澈鮮亮;其滋味鮮爽甘醇,回韻長久而齒頰留香,有鮮橄欖的回甘,喉韻感強。它的葉張肥厚,持久耐泡,三泡四泡不走味,五泡六泡味猶存。 9001珍品綠雪芽,取之明前第一采壯芽,采時對時間、天氣、手法及制作要求精、確、細、特。因經一個春天的積蓄,內含物極其豐富。成茶外形挺直、肥壯、重實、勻稱,色澤翠綠鮮潤、湯色淺黃明亮透徹,滋味鮮爽回甘,香氣清雅。泡開后根根翠芽翩翩飛舞,聳立杯中如春筍破土,露出勃勃生機,極具觀賞及品飲價值。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分布較廣,主產福安、拓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內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后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并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自光緒六年 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 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余組。坦洋街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雇工3000余人,產量2萬余擔。收條范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qū)。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qū),每年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當時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 白銀用斗量。”后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后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優(yōu)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后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fā)展,1988年產量達8000余擔。

    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其中坦洋、壽寧、周寧山區(qū)所產工夫茶,香味醇厚,條索較為肥壯,東南臨海的霞浦一帶所產工夫茶 色鮮亮,條形秀麗。

    天山綠茶

    天山綠茶產于福建閩東。其品質特點:條形緊結、肥壯,茶香似珠蘭芬芳而久長,湯色碧綠、清澈鮮亮,滋味濃醇回甘,葉張肥厚、持久耐泡,沖泡四次余味猶存。為福建綠茶中的珍品,是窨制天山茉莉花茶的上等原料。其產品得到國內外飲茶愛好者的喜愛。

    這里產茶歷史已頗悠久。據載,遠在唐代,中天山一帶已有栽茶。所產茶葉的品種、花色,幾經變革,遂形成現今的“天山綠茶”。1781年前后,天山“芽茶”曾被列為貢品。

    歷史上天山綠茶的花色品名繁多。按采制季節(jié)分為雷鳴、明前、清明、谷雨等;按形狀分為雀舌、鳳眉、鳳眼、珍眉、秀目、蛾眉等;按標號分為巖茶、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七碗茶等。其中以雷鳴、雀舌、珍眉、巖茶最為名貴。

    雷鳴茶是用早春“一聲雷”時節(jié)采摘的茶芽制成,沖泡后芽尖向上,豎直懸浮于杯中,猶如破土春筍,頗有情趣;雀舌系“一旗一槍”初展芽葉制成,十分細嫩,形似雀舌;珍眉采制精細,成茶形狀如彎眉,頗為秀麗;巖茶采自石隙巖縫所長茶樹之嫩葉制成,馨香深遠,真是繁花似錦,美不勝收。這些產品花色,有的業(yè)已失傳,有的如天山雀舌......

    福建寧德有什么地方特產

    寧德特產:

    四季柚 福鼎縣特產

    油柰 古田、屏南縣特產

    晚熟荔枝 盛產于霞浦、寧德、福安等沿??h

    龍眼

    柿丸 古田縣特產

    芙蓉李 系福安、霞浦等縣(市)特產。

    獼猴桃 產于屏南、壽寧一帶山區(qū)縣。

    水蜜桃 以福安、古田等縣(市)盛產。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福建茶出口的目的和意義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福建立體植物綠墻景觀設計(福建立體植物綠墻景觀設計方案)

    福建商業(yè)景觀設計公司(福建商業(yè)景觀設計公司有哪些)

    福建景觀設計養(yǎng)護招聘(福建景觀設計養(yǎng)護招聘網)

    綠化公司名稱大全簡單大氣(綠化公司名稱大全簡單大氣三個字)

    電視臺新媒體編輯主要做什么(電視臺新媒體編輯主要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