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技術 > 專題列表 > 正文
古代怎么劃分地域(古代怎么劃分地域地圖)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古代怎么劃分地域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頁版、PC客戶端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中國古代“州”的劃分
中國古代“州”的劃分
中國古代“州”的劃分西漢、東漢、三國時期設立了13個州,三個時期變化都不大。
?司州治所:河南洛陽東北范圍:陜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冀州治所:河北柏鄉(xiāng)縣北范圍:河北中南部、
?幽州治所:北京市范圍:河北北部,遼寧大部等地區(qū)
?并州治所:山西太原西南范圍:山西中部、北部、陜西、寧夏、蒙古的一部
?涼州治所:甘肅清水北范圍:甘肅及寧夏大部
?益州治所:四川廣漢范圍:四川、云南大部,廣東、陜西一部分
?交州治所:越南河內東范圍: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區(qū)
?荊州治所:湖南常德市東北范圍:湖北、湖南二省及陜西、河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
?揚州治所:安徽和縣、壽縣、合肥西北范圍: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蘇、安徽南部
?豫州治所:安徽亳縣范圍:河南東部、安徽西部
?徐州治所:山東郯城范圍: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
?青州治所:山東郯城范圍: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
?兗州治所:山東金鄉(xiāng)西北范圍: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
西漢13州地圖::img240.photo.163./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3023.jpg東漢13州地圖::img240.photo.163./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6239.jpg
三國13州地圖::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8%FD%B9%FA%B5%D8%CD%BC&in=26601&cl=2&cm=1&sc=0&lm=-1&pn=9&rn=1&di=1024739820&ln=109
西晉初年,全國分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設十二州,307年又增設湘州。
州古名今地郡國縣備注
司洛陽河南洛陽市12100
兗廩丘山東鄆城西北856
豫陳縣河南淮陽1085
冀信都河北冀縣1383
幽涿縣河北涿縣734
平襄平遼寧遼陽市526分幽州置
并晉陽山西太原西南645
雍長安陜西西安市西北739
涼姑臧甘肅武威846領西域長史府
秦冀縣甘肅甘谷縣東624分雍州置
梁南鄭陜西漢中844分益州置
益成都四川成都市844
寧滇池云南昆明東南445分益州置
青臨淄山東淄博市東637
徐彭城江蘇徐州761
荊江陵湖北江陵22169
揚建鄴江蘇南京18173
交龍編越南河內753
廣番禺廣東廣州市1068
唐朝的州又叫府,為二級行政區(qū)劃,總共設有360個。360個州分別是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陜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云州、單于都護府、懷州、衛(wèi)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瀘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龔州、潯州、郁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巖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huán)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遼的州(府)分等,從高依次為:節(jié)度州、觀察州、防御州、刺史州。遼設立了50個州,分別是祖、懷、慶、泰、長春、烏、永、儀坤、龍化、隆圣、饒、徽、成、懿、渭、壕、原、福、橫、鳳、遂、豐、順、開、定、保、辰、盧、鐵、興、湯、崇、海、成、宜、錦、川、建、來、順、檀、涿、易、薊、豐、云內、寧邊、奉圣、蔚、應、朔、東勝、金肅。
金設立的州有肇、隆、信、韓、澄、沈、貴德、蓋、復、來遠、利、義、錦、瑞、懿、建、全、慶、興、泰、豐、弘、凈、桓、撫、昌、宣德、朔、武、應、蔚、云內、寧邊、東勝、通、薊、易、涿、順、平、灤、雄、霸、保、安、遂、安肅、單、壽、陜、鄧、唐、裕、嵩、汝、許鈞、亳、陳、蔡、息、鄭、潁、宿、蠡、莫、獻、冀、清、滄、景、深、威、沃、邢、沼、磁、祁、浚、衛(wèi)、滑、濱、沂、密、海、莒、棣、淄、萊、登、寧海、濰、濟、徐、邳、滕、博,兗、泰安、曹、恩、開、晉、忻、平定、汾、石、葭、代、阝奧、寧化、嵐、岢嵐、保德、管、隰、吉、絳、解、澤、潞、遼、沁、懷、孟、商、虢、干、同、耀、華、德順、鎮(zhèn)戎、秦、隴、丹、保安、綏德、鹿阝、坊、環(huán)、寧、邯、原、涇、積石、洮、蘭、鞏、會、河、韓。
中國古代爵位劃分爵位高低分別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爵祿在古代往往連稱,受爵后必得祿。西周時,公、侯是封國內的君主,封國內的財政收入全歸其所有,但公、侯要對周天子承擔鎮(zhèn)守疆土、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等義務。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撥給。后來食邑變成了一種虛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謂“食實封”若干戶,才能享有相應的封戶租稅,或從國家領得一定封賜。
中國古代軍銜怎么劃分?一樓的純屬扯淡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中國古代軍隊是有編制
但每個時代的軍銜名號都有所不同
嚴格講劃時代意義的軍銜制是中國1955年授銜時才實行的。
比如漢魏最高軍事統帥是大將軍(夏侯敦)下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張飛)衛(wèi)將軍
然后是征鎮(zhèn)安平(東南西北)16個將軍稱號
然后是前后左右四將軍稱號(漢左將軍劉備)
然后是龍驤征虜鎮(zhèn)軍安遠等一系列將軍名號。
中國古代年齡段劃分嬰兒: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fā)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币驗楣糯淖譄o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保?/p>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埃?/p>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wèi)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浩呤畾q。(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保?/p>
杖朝之年:八十歲。
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歲合稱。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yǎng),故曰頤?!保?/p>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發(fā),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fā)等等。
中國古代劃分的戰(zhàn)爭你的意思是劃分中國古代史與近代史的戰(zhàn)爭嗎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
中國古代的階級劃分漢朝前劃分:大夫——士——庶民
以后:士民,農民,工民,商民
沒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稱為“庶民”?!笆俊苯橛凇按蠓颉焙汀笆瘛敝g,有的是拿俸祿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謂“學而優(yōu)則士”。所以古時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稱謂,但后來“士”通指“讀書人”。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農業(yè)社會,“民”的劃分是“士民、農民、工民、商民”四民?!稘h書·食貨志》曰:“士、農、工、商,四民有業(yè);學以居位曰士?!?/p>
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史的劃分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都是古代劃分依據:社會性質為奴隸和封建社會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近代劃分依據:社會性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可以繼續(xù)劃分:從1840-1919年舊民主主義社會劃分依據:由非無產階級領導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還可以繼續(xù)劃分1919-1927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27-1936國共對峙十年,也稱土地革命,或叫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1937-1945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45-1949為解放戰(zhàn)爭時期。
1949年10后是現代劃分依據:中國開始步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繼續(xù)劃分,從1949-1956劃分點:三大改造1949-1956為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以后為社會主義社會
上上樓的明顯不對
中國古代行政等級劃分中國古代行政體制分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兩種,而自隋創(chuàng)立三省六部制之后歷朝歷代對三省六部制多有改良和變化。
三公九卿制
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完成統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歷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它與之前的秦國制度有所不同,也為后世歷朝沿襲,其監(jiān)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xù)到中國的最后一個朝代—清朝。
政權構成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中央掌軍事最高官員;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中央監(jiān)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wèi)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并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jiān)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xiāng),鄉(xiāng)下設游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xiāng)),有秩(管理小鄉(xiāng))。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里設里長。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并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梢哉f,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創(chuàng)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權力的機構或體制。(三省六部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形成,最先漢武帝時期,讓其身邊機要秘書出任尚書令等職位,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相繼掌握實權,直至隋朝文帝時期,開始整合舊制,唐太宗時期形成教科書意義上的三省六部)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后改為戶部)、都官(后改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隋朝建立后,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設立了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秘書省類似于后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后改稱民部)、都官(后改稱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唐朝官制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于皇權對于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預朝政,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但是由于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于控制。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仆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而真正的宰相卻成為一種臨時性質的職務,這符合從漢代開始的相權不斷下降的規(guī)律。
唐代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保ā缎绿茣肪?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唐太宗貞觀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薄捌秸率隆敝加诖?。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為宰相。長興四年為避諱(慕容延釗父名章),曾改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仆射是職事官從二品。貞觀十七年,蕭瑀、李勣并“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侍中、中書令是正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師頭銜的除外)。
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于政事堂,政事堂設于門下省。(《通典》:“舊制,宰相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庇纱?,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從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構。
宋朝官制
宋朝的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宋朝官制,以元豐(宋神宗年號)改制為界限,改制前、后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zhí)”。樞密院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簡稱“樞府”。宋代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共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財政機構,號稱“計省”。唐末稅法混亂,田賦、丁稅的收入無法維持王朝的龐大費用,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鹽鐵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設鹽鐵、度支和戶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職權是總管全國各地之貢賦和國家的財政。長官是三司使,其權位之重,與執(zhí)政無殊,號稱“計相”。宋代監(jiān)察機關,沿襲唐制,中央設御史臺,下設三院。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分為中樞、地方、軍事官制三部分。為了加強皇權,明朝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罷宰相職,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明首創(chuàng)的內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地方官制,明朝共設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軍事官制,明朝設錦衣衛(wèi)。武官第一次掌有監(jiān)察百官萬民之權。明朝官制在漢、唐舊制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其官制影響一直延續(xù)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中樞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皇帝的輔佐官,職位崇高,但無定員,無專責,實際上是虛銜。中期以后,成為大臣加官或贈官(生而授為加,死而授為贈)。明代初設中書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書省,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樞。其中丞相為明朝中書省的最高級長官,負責統領六部。明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明朝內閣,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禎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后權力逐漸增大,后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
官服
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職分文官、武官等幾類,例如總督、巡撫等。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清初官制,大體承明之舊,只是對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時候,才逐步調整,從而穩(wěn)定下來。
清朝內閣沿襲于明朝。入關前,皇太極曾創(chuàng)設文館,是為內閣的雛形。后來又把文館擴展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負責起草文書、撰擬詔令、編纂史書、頒布制度。入關后,仍設內三院,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稱內閣。三年后復改內三院。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復內閣。設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俱滿、漢分授。大學士仍冠以殿閣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二閣(文淵閣、東閣),乾隆時去掉中和殿,增設體仁閣,為三殿三閣。清朝內閣雖居百官之首,但權力又遜于明朝。因為清初政務中心是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朝初期滿洲親貴大臣商討并決定軍國大政的一種形式,稱為“國議”。其源可以上溯到努爾哈赤時代諸貝勒共議國事的制度。皇太極時參與議政人員的范圍有所擴大,故稱議政王大臣會議。清朝入關后,議政王大臣會議仍握有很大權力,內閣只不過負責一般例行的票擬。清圣祖親政后,在宮內設南書房,選翰林官入內當值。入值者得參與機密,擬寫諭旨,于是內閣之權又分于南書房。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設軍需房,不久改名軍機處。軍機處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軍事機宜的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jiān)、欽天監(jiān)、翰林院、太醫(y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請問中國古代地域劃分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嶺南,山南,劍南,河東,關中,隴西。
二、有關一些古代地理的分界線
【河東】河東代指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
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
河流域。
【燕趙之地】在人們的慣常意識中,“燕趙”往往是河北省的別稱。其實,古代的 “燕趙”之
地,還包括現在的京、津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區(qū)。
【河西】又稱西河,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
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
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
【淮左】淮水東面。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
【東洋】東洋或東瀛在漢字文化圈間表示日本,可做日本一詞的別稱。
【西洋】西洋是古代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
明朝時期的西洋是指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qū)?!班嵑拖卵蟆?、“西洋
鏡”中的西洋就是此義。廣義西洋還包括歐洲等地。
晚清用西洋一詞特指歐美國家,相當于今天“西方世界(不含日本)”這個含義。
【南洋與北洋】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
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
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清末設
“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南洋水師的“南洋”是相對于北洋水師的“北洋”而言。
北洋水師主要活動于長江口以北的渤海、黃海、東海一帶,南洋水師活動于長江口以南
的東海、南海。)
河南與河北是現代的叫法,在古代,河南叫中原地區(qū),河北叫燕趙地區(qū)。
三、中國古代的地域劃分有哪些大的區(qū)域
我國傳說中上古行政區(qū)劃分是“九州”,相傳是夏禹根據山川形式所化分的。
根據《尚書*禹貢》中的記載,名稱是: 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而后世說法不一,如《呂氏春秋》中的記載是: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
為冀,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
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把
九州的疆域區(qū)劃與當時的諸侯國境界對應起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后,鑒于東周諸侯混混亂局面,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最初設叁拾陸郡,后增至肆拾余縣。郡下設縣,一個郡管轄的縣數不等,或十幾個
縣或貳、叁十個縣。后漢承秦制,實行分封和郡縣并存的制度(郡國并行制)。國
是與郡平行的諸侯封地??掠衷O有縣、邑、道等。漢武帝建立拾叁州制,由州
統郡國,但州只是監(jiān)察區(qū)的劃分。后到東漢中期才演變?yōu)樾姓^(qū)劃。
三國時期基本上與東漢相同,分為益州、交州、幽州、 并州 、涼州 、青州 、
冀州、 兗州 、徐州、司州 、雍州 、豫州 、揚州 、荊州 、西域長史府 。
魏實行州、郡、縣叁級制。后西晉設貳拾壹州。南北朝后期州數猛增,轄區(qū)大為縮
小,郡如同虛設。隋初,有貳佰肆拾壹州,隋文帝撤消郡制,只保留州縣貳級,后
隋煬帝有以郡代州,實行郡縣制。唐初又恢復了州,后玄宗又改州為郡,后又跟改
回來。從此,郡不再作為行政區(qū)的建制存在。唐代在州縣上還設有監(jiān)察性的道。太
宗時分為十道,玄宗十更改為拾伍道。
3
安史之亂以后,一個節(jié)渡使管幾個州,其轄區(qū)也叫道,由此演變?yōu)榱藗€州縣以
上的行政單位。唐代還實行諸府制,邊疆設都護府,重要地設都督府,京都所在設
府尹。唐后期基本上是道、州府、縣叁級制。
北宋初期沿用唐制,分為拾叁道,后改名為路太宗時分為拾伍路:京東、京西、河
北、河東、淮西、淮南、江南、湖北、湖南、兩浙、福建、西川、陜西、廣東、廣
西;南宋時分為拾陸路。在路下面設州一級的建制,包括州、府、軍、監(jiān)肆種。
4
元代實行中書省河行中書省的行政區(qū)體制。英宗時將全國劃分為相當于中央政
府的中書省和派出機構行中書省。中書省稱“腹里”,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共有十一個即:嶺北、遼陽、山西甘肅、河南江北、江浙、
江西、湖廣、云南、四川、征東;下面設路、州、府、縣。明初沿用元的行省制,
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質上沒有差別。地方行政劃分為兩直隸,十三布證使司
,九變。在內地,布證使司下為府,府下為州,州下為縣。(兩直隸:北直隸為今
天的河北,北京;南直隸為今江蘇、安徽。十三布證使司:浙江、江西、湖廣、云
南、四川、貴州、山東、山西、河南、福建、廣東、廣西、湖廣。九邊:遼東、薊
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
5
清朝: 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其余沿用明制??滴跤謺r改為行省制度,
全國劃為十八?。核拇ā⒄憬⒔?、江蘇、安徽、云南、貴州、山東、山西、河
南、直隸、陜西、甘肅、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光緒時又增設新疆、奉
天、吉林、黑龍江、臺灣。共有二十三省。省下面設府和直隸州,其下設廳、州、
縣。并在甘肅等五省少數民族地區(qū)設土司,相當于縣。內、外蒙古、青海、西藏設
四藩部。內、外蒙古下設盟,盟下設旗。
四、請問中國古代地域劃分
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嶺南,山南,劍南,河東,關中,隴西。
以上就是關于古代怎么劃分地域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