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關于陶泥的歷史文化(關于陶泥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發(fā)布時間:2023-04-25 03:15:46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168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關于陶泥的歷史文化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關于陶泥的歷史文化(關于陶泥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一、誰知道西藏傳統(tǒng)陶藝的來源歷史??急

    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是一個對生活器皿十分講究的民族,除金器、銀器、鐵器、玉器、石器、木器以外,陶器是他們經(jīng)常使用的器皿之一。這些陶器出自西藏民間藝人之手。

    陶史

    據(jù)考古資料證明,西藏的制陶歷史源遠流長。1978年在西藏昌都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卡若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fā)現(xiàn)的海拔最高、經(jīng)度最西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里出土的兩萬多件陶片中,能夠辨認器形的有1234件,分罐、盆、碗三種。其中盆的器形一般較大,敞口,平底,深腹,制作較精,多為盛器。少數(shù)陶盆的表面有煙熏的痕跡,據(jù)專家推測可能是炊具。碗的形器較小,敞口,平底,可分直口和多口兩型。罐的器形大小懸殊,制作精致,可用作汲水、燒煮食物和儲藏糧食等。從器形上看,有小口垂腹罐、小口鼓腹罐、長頸短唇罐、深腹罐、大口罐、單耳罐、雙體獸形罐、帶流罐和帶嘴罐等類形。

    制作陶器的陶土均有羼和料。羼和料分粗細兩種,故陶器也可分夾沙粗陶系和夾沙細陶系。陶器均為手制,以泥條盤筑法為主,小型器物則用手捏。陶坯一般都從底部開始制作,出土的陶器均為平底,極少有耳、流等,可見方法比較簡單。從陶器的火候不高,顏色不純等情況看,當時可能未使用陶窯,而是在露天的火堆里燒制陶器。

    拉薩北部曲貢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均為手制,個別加慢輪修整,泥質(zhì)陶、夾沙陶各占一半,火候較高,陶胎細密、堅實。陶色以灰褐為主,其次為表面磨光的黑、褐和紅褐色陶。泥質(zhì)磨光黑陶器物為陶器中的精品,也最具特色,其器形較小、器壁薄,器表黑亮如釉。陶器紋飾較為豐富,以刻劃紋為主??虅澯兄亓饧y、三角紋、直線波折紋、直線交錯紋、蛇紋等??虅澕y一般是在器表磨光后進行的,多飾于器腹,也有少數(shù)頸、耳部飾刻劃。錐刺點紋、鋸齒紋、弦紋、附加堆紋、三角形假鏤孔等也是常見的紋飾。器形以罐為主,器物組合包括缽、碗、豆、壺等。器物多為圓底和圓足,不見平底和三足器,器耳較發(fā)達。

    曲貢村遺址的陶器,在制作工藝、陶質(zhì)、器型方面,都顯示出相當?shù)倪M步性,年代上應比卡若文化晚,可以基本確定為西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新的獨特文化型。除此以外,在西藏的其他古文化遺址中均有不同程度地發(fā)現(xiàn)陶器遺址,由此可見,西藏人制陶,用陶的歷史相當久遠。

    制陶

    西藏的林周、達孜、尼木、墨竹工卡、貢覺、芒康、洛隆、丁青、桑日、扎囊、乃東、瓊結(jié)、貢嘎、定結(jié)、定日、謝通門、仁布和江孜等縣均有陶村,他們的制陶工藝大同小異?;境绦蚴牵?/p>

    一、 制陶工具。

    1、陶制內(nèi)模具。從大到小,各種尺寸的都有,既有做青稞酒甕的模子,也有花盆和酥油燈的模子,應有盡有。

    2、陶制慢輪下面裝有軸承,是制陶的主要部件。除了手捏的小件外,都要放在這上面制作。

    3、陶凸。陶制,大小都有,素面,是拍打坯體用的工具。

    4、釉刷,用豬鬃扎成,長15厘米。

    5、木拍、木刀、鉆孔木棍、木質(zhì)雕花刀。

    二、 制陶能源

    西藏地處高寒,燒制陶器的能源也與其他地方大為不同。西藏南低而北高,東南為林區(qū),制陶時燒木柴,而西北只好用牛糞或草皮做燃料。

    三、 原料:

    1、制陶的原料是陶土和鋁礦石粉。陶土分白灰土和紅土兩種。白灰土在拍繞地方,紅土在塔巴山迪龍地方。兩種陶土屬含沙粘土,粘性好,不易開裂。藏族制陶全由男人承擔。陶土也是由制陶的男人選擇,主要由男人挖掘,或由騾馬牛馱運,或靠人力背回家。有些人家的婦女也幫助男人挖運陶土。在過去的噶廈政府時期,只有每年交納十八件陶器的人家,才能自由取土,否則是不能挖用的。

    2、釉土,是從墨竹工卡縣的江麻鄉(xiāng)挖出來的鋁礦石。把鋁礦石放在一塊撿來的天然石板上,再用一個天然圓石頭把鋁礦石砸碎,研成粉末,裝在一個鐵碗里備用。

    四、 制陶工藝

    1、砸土。藏族陶匠制陶的第一步工序是砸陶土。在家中院里或大門口找一處鋪有石頭的凹地,打掃干凈,背來陶土,席地而坐,用石頭慢慢砸,直到全部成面,然后用篩子篩了,取出沙粒和殘渣,篩下來的陶土就可以用了。

    2、和泥。和泥前,先將篩好的陶土淘洗一遍,洗去雜質(zhì)方可和泥。陶匠在和泥時根據(jù)陶器的不同用途和泥也要區(qū)別:花盆為泥陶質(zhì),不加摻和料;而炊具為了使其受熱時不易裂開,要摻進一定數(shù)量的沙粒、木炭、云母,即為夾砂陶。和泥時陶土里加上孱和料和水以后浸泡,接著像揉面似的來回揉,直到揉勻為止。整坨裝到塑料袋里,放在陽光里曬醒隨時取用。和泥是件重活,一般讓家中沒有技術(shù)的人干,還要讓他們撿牛糞、鏟草皮、磨鋁礦石粉、遞送工具或干其他粗活。

    3、拍器底。以家庭為單位,工作場地設在自家院中或在大門前的空地上,用石頭壘成一圈,就是天然作坊。陶匠均為男性,不管頭上驕陽似火,手中照做不誤,只有遇上雨雪天,方才停工。

    制作酥油茶壺時,用木刀割上一塊和好的泥放在陶模上,左手轉(zhuǎn)動陶輪,右手用木刀輕輕打陶泥,不時撒些摻有云母粉的白石灰土,使其光滑,然后將陶模與陶坯一起翻過來口朝上,將陶模取出來,左手用陶托頂住內(nèi)壁,右手用木棍輕拍器底部分,基本成型后,左手轉(zhuǎn)動陶輪,右手用木刀割去毛邊,器底就成型了,往里放進干牛糞少許,讓其晾著,再去做器壁。

    4、貼器壁。器壁的做法是,取出一塊陶泥,揉勻拍成餅狀,在模子上拍成碟子形后取下來,用食指在中間從里向外戳一個小洞,把翻卷出來的部分用手沾水抹光,壁器就基本成功了,切去毛邊按到器底上,對齊合縫后,左腳向右轉(zhuǎn)動陶輪,左手食指和右手握的木拍同時用力擠壓妥貼后,用木刀沾水刮去多余部分,左手轉(zhuǎn)動陶輪,右手慢慢打光。

    5、安口沿。器底和器壁完成以后,接下來就是安口沿了。先取一塊陶泥,揉勻后放在模具上,左腳轉(zhuǎn)動陶輪,左手協(xié)調(diào)著轉(zhuǎn)動中的模具上的陶泥使之不掉下來,右手握著木拍,使陶泥由圓餅狀拍成敞口形碗狀,再翻轉(zhuǎn)過來,取掉模子,木刀上沾上水,切割掉毛邊,再沾水,用木刀背刮光邊沿,壺嘴就基本做好了,接著用一根木棍穿孔器從壺底底部扎個小孔下去,并轉(zhuǎn)動木棍使孔口變大一些,沾上水將里外抹光一時,口沿就算好了??谘刈龊煤?,用一把豬鬃刷子沾上水往壁頂端的小口周圍抹上水,把做好的口沿套上去把里外口沿接頭疊壓粘貼在一起。具體做法是:左手握木棍在內(nèi)側(cè)頂住泥片,右手或木刀在外進行擠壓,自上而下進行拍打,至此,酥油茶壺的口沿就算做好了。

    6、安壺嘴。先用一個木質(zhì)穿孔器在壺壁上扎個眼,并搖動穿孔器使孔眼變大到伸進食指的程度,放下穿孔器,用右手食指把打孔時翻卷進去的部分陶泥向外翻轉(zhuǎn)出來,用水抹光,準備安壺嘴。取塊陶泥,揉勻后拍成三角形狀,裹在一個牛犄角上,把陶泥接頭疊壓貼緊,沾上水抹光,用木刀在上面劃個圓圈,挑掉頂端,抽出牛犄角,套到壺壁口上用木刀壓緊壺嘴根部,再用木刀抹平抹光,壺嘴就安好了。

    7、安壺柄。安好壺口和壺嘴后,壺柄是最后一個配件了。切來一塊陶泥,揉均后拍成長方形,略呈中間窄兩頭寬,中間薄兩邊厚的造型,沾上水后粘貼到壺嘴的正后方的壺口下端,要從下往上粘,而后翻轉(zhuǎn)下來,粘在器壁上。左手扶住器坯,右手用木刀沾水在壺柄處壓平抹光,就算做好了。有些陶匠做到此處時,順手在壺柄上用木刀背壓兩道勻稱的印紋來,有的不做。隨心所欲,有的用小木刀在壺腹和壺柄上雕上花。

    8、陰干。制好的坯體要陰干,有的放在地窯里,有的放在屋角的專用木架上,防止人畜擾動。一般晾上三天就可以裝窯。

    9、燒制。如果沒有專門的陶窯設備,需要燒陶時,就放在土堆下燒。一般選擇在村邊平坦且通風的高臺上,立三塊石頭或陶墊,先把小件陶坯扣放其上,再把大件陶坯件套放其上,小的在里,大的在外,留出一定的空隙,最后扣一個大陶甕也要用三塊石頭墊起來,以便是火焰進出并保溫,一般一次擺上二十來件,上覆草皮或牛糞,然后用麥草引火,一般從中午12時開始燒,一直燒到天黑停火,次日早飯后出窯,先把陶甕取了,待熱氣消退后,用荊條背回家,以備使用或出售。

    10、二次燒。陶鍋和酥油燈因長年與火打交道,越用越結(jié)實,不用再燒。而青稞壇和背水桶個大體重又易裂,所以需要二次燒制。需要二次燒制的器皿,量少時與第一次要燒的混合在一起燒,量大時則集中起來專門燒一次,方法與時間與第一次同。

    11、上釉。所制器皿一般都要上釉,具體方法是:取來一個碗,放入鋁礦石粉少許,兌上一定數(shù)量的水,攪成流動體,用豬鬃刷到陶坯上即可。像酥油燈、花盆等只燒一遍的器皿,直接往陶坯上刷上鋁礦石粉裝窯即可。而像青稞酒壺等需要燒兩遍的,第一次裝窯時不上釉,在第二次燒制前才上釉。若只用鋁礦石粉一種上釉,燒出來的陶器是紅的,顯得很單調(diào)。陶匠們就把鋁礦石粉兌上水放到窯里與陶器一起燒,使其結(jié)成塊,再把它敲碎研成粉末,與鋁礦石粉以3:7的比例配料上釉,燒出來的器皿紅中泛綠,墨竹工卡塔巴鄉(xiāng)用這種方法燒出來的物件是陶器中的上品。

    12、陶村習俗。按過去的地方政府規(guī)定,陶匠的家人有耕地,陶匠沒有耕地,陶匠的生活來源靠出售陶器換回糧食、茶葉、鹽巴、青稞、酥油等生活必需品或現(xiàn)金。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戶只要有一人有制陶技術(shù)而又從事制陶的,便要向其主人交18件陶器,這是他們交納的各種各樣差中的陶器差。如果一家中有兩個陶匠,就要交兩份。實際上各戶為了少交差,總是說家中只有一個人制陶器。

    巴熱村制陶技藝傳承,一般是父傳子,或兄弟傳,傳男不傳女,女人不操制陶手藝。如自家人不會制陶,拜師學藝也十分簡單,或到親戚家學,或找一個同村的技藝好一點的人為師,給師傅當幫手,做零活,從旁學習,等到技藝學成,可以獨立制作時,根據(jù)家中經(jīng)濟能力而定,送些禮物給師傅,以表謝意。但不管家中如何貧窮,一條哈達是必需要送的,絕對不可少,自此可自立門戶,以制陶為業(yè)了。

    在世俗者眼中,制陶人往往被視為賤人,與鐵匠、理發(fā)師、天葬師等職業(yè)的人一樣遭人白眼,不與他們同桌就餐。究其緣由,據(jù)說因為陶匠在制陶時,燒死陶土中的幼小生靈,因而是有罪之人。這種看法由來已久,擇婿嫁女時尤其看重這一點,一般人家不愿與陶匠通婚,所以在過去陶匠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下的。

    售陶

    制陶人家把制好的陶器拉到拉薩,在布達拉宮后邊的龍王潭公園里,一次性出售給專門設攤的賣陶人。賣陶人中有的是從農(nóng)村來拉薩打工的農(nóng)民,有的是拉薩居民。這些賣陶人沿公園的外墻搭起臨時帳篷,帳篷前設攤,打著牌,喝著酒,悠閑自在,并不著急是否有顧客光臨。

    我們從江孜卡麥鄉(xiāng)回來,途經(jīng)日喀則時,在街上碰到兩個賣陶人,他們背著自己的產(chǎn)品,走了很遠的路來城里售陶,時值中午,烈日當空,他們只好把陶器放下來靠在樹上,人在樹蔭下席地而坐,面前放著幾個香爐,眼巴巴地望著行人,渴望自己的貨早點售完。

    記得從江孜到日喀則途中,我們從車窗外看見,有兩輛馬車裝滿陶器迎面而來,及至擦身而過消失在塵埃里。次日,我們在回拉薩的途中,行至仁布縣和尼木縣交界的峽谷中,腳下雅魯藏布江洶涌奔騰,更顯得山勢險惡,忽聽到毛驢的鈴聲由遠而近,但見一隊毛驢馱隊正馱著一批陶器沿著險峻的山路順江而行,不知馱向何方。

    用陶

    西藏用陶貫穿在生活用陶、宗教用陶和建筑用陶三方面。

    生活用陶的種類有:酥油罐、陶鍋、酥油茶壺、熱茶爐、酸奶罐、青稞酒壺、酒壇、花盆、便壺、保溫缸、陶模具、陶輪、陶托和陶熱等。

    酥油罐,橢圓體的中間有一口,口沿外三圈菱形紋飾,頸細且有紋飾。兩邊各有一耳,耳上有刻劃斜紋飾。手柄的一端與器壁相連,另一端與口沿相接,也有刻劃紋飾。橢圓體的前端有蓮座紋飾。這是江孜一帶提取酥油的生產(chǎn)性酥油桶(藏語叫修秀),上了年歲的老人把它擱在馬扎或枕頭上,輕輕地前后晃動,使里面的牛奶與水分離成為酥油,這需要耐心和時間,又不能停下來,很適合老年人的操作,老年人一邊晃動它,一邊念著經(jīng),還轉(zhuǎn)著經(jīng)筒,打發(fā)漫長的歲月。

    酸奶罐,大肚小口,雙耳對稱,有蓋,蓋上有手柄。這是專門貯存酸奶的陶罐,兩耳上有浮雕裝飾。

    酥油茶壺,敞口細頸,大腹,手柄與壺嘴相對應,壺口有蓋。壺嘴與手柄上有浮雕圖案,有的為素面,有的也有紋飾,因地而異,主要用來盛剛打好的酥油茶。

    酥油茶熱茶爐,敞口細頸,大腹圓足。爐腹腔有對應孔洞作氣孔。對應有兩耳,兩耳均有浮雕。爐內(nèi)頸上有三個流,是放酥油茶壺的支撐點。這種器皿內(nèi)盛上干牛糞末,上面蓋上一層暗火,再把酥油茶壺蹲其上,可長時間保溫,且無煙。既經(jīng)濟,又實惠。

    貯茶罐,敞口,雙耳,大腹,圓足。一般上紅釉,蓮座紋飾,有蓋,家家都有的生活必需品,用來盛茶,一般是把茶葉一坨放在陶鍋或鋁鍋中熬,熬到茶葉薄成紙一樣,就算熬好了,茶色成醬色,倒入貯茶罐里保存,打酥油茶時即用即取,舀來兌到開水里即可打茶,很是方便。

    做餅模子,圓形,中有凹形,刻有傳統(tǒng)吉祥圖案,邊沿一周為刻劃紋。用來做蕎麥餅,將吉祥圖案印其上,好看又好吃,是走親訪友的佳品。

    青稞酒壺,鼓腹,直頸,有較寬的流,壺嘴呈盆檐狀,檐邊前與流對接,向后有兩級梯狀升起,最后形成一個尖狀突起。 這種壺口似僧帽的形式和流的構(gòu)造,使其注入和流出都很方便,具有很高的實用和審美價值。

    青稞酒壇,敞口、直頸、鼓腹、雙耳圓足。頸下有蓮花瓣紋,紋間有一青花漆片鑲嵌圖案。這是江孜卡麥鄉(xiāng)陶村特有的陶器,主要用來盛裝青稞酒。裝上酒時在口子上塞塊布。若親朋之間有蓋房或娶親等大事,以及親戚間需要物質(zhì)幫忙時就用這種壇子盛滿青稞酒送去,很是體面。

    背酒壺,分雙耳和無耳兩種。均敞口、直頸、扁圓。前者為圓足,后者則無。前者中間為雙魚圖飾紋,其外圍為蓮花瓣飾紋,后者則為同心圓紋飾,中間為麥??虅澕y。前者用繩子系兩耳,后者則裝在背斗里用,都是出門背酒的最佳器皿。

    保溫缸,敞口、口徑65厘米,深65厘米,陶質(zhì),燒制陶器時罩在器坯上,增加溫度。

    宗教用陶的種類有:酥油燈、凈瓶、擦擦、桑爐、陶鍋、香插等。

    酥油燈,敞口,高足,紅釉,圓足上有蓮瓣紋。藏民多信教,因此寺院佛堂中和家中佛龕前一年四季都供有酥油作燃料的長明燈,稱之為酥油燈。酥油燈一般為金、銀、銅等制成,造型別致,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格桑式、丁瑪式和土登式等等。一些寺院的佛堂里高低不同、大小各異的酥油燈排成行,互相輝映,增加了莊重、肅穆的氣氛。而寺廟外虔誠的信徒個個手執(zhí)盛滿酥油的陶質(zhì)酥油滴,謂之添燈。

    凈瓶,圓身、鴨嘴、鼓腹、一口一嘴。僧人在僧俗宗教儀式中使用,內(nèi)裝青稞,還插有兩根孔雀羽毛。

    擦擦,方形、長方形、桃形的具多,一般均有蓮座。是藏民族民間佛教工藝品。運用浮雕手法制作的小型佛像。先把無雜質(zhì)的黃土碾成粉末,拌入少量細且短的植物纖維和青稞麥粒,用清水調(diào)稀和勻,成為具有韌性的泥坯,然后用木制或石制或鐵制的印模印成型,置于通風處干燥,半干后用刻刀稍加修理,完全干后施以色彩,有的燒制成陶,即成一件藝術(shù)品。擦擦一般用于家庭供養(yǎng),有的信徒隨身背帶,隨時觀想禮贊。

    桑爐,小口、鼓腹、圓足。腹部有口。寺院門口的大,家用的小。家用的在房頂山墻的頂上女兒墻中間置一桑爐,逢年過節(jié)或有喜慶之事均點桑煙(獻給神佛的煙祭),以示慶賀。

    陶鍋,收口、鼓腹、雙耳。做土巴(面糊糊飯)或煮茶均用此。若家中有人亡故,要買一個新陶鍋來給亡人送亡靈用。買鍋時告訴賣鍋人這鍋要干什么用。賣鍋人知道是送亡靈用的,就地撿一塊焦炭,隨便往上劃一個什么符號,以為禳災了?;丶沂⑸吓<S火往上撒糌粑、酥油、白糖、蜂蜜等拌成的食品,始終不斷地有煙裊裊上升,沒煙以為有不祥之兆,故家人格外盡心。煙火很旺,直到周日這天把陶鍋和煙火一起送進拉薩河,桑煙伴著亡靈向西漂去。

    香插,造型別致,隨手捏來,最富生命力,造形有雄獅、鹿、羊、猴、狗和鳥,寺院佛堂里和家中佛龕前一年四季都供奉藏香用的香插。

    建筑用陶主要為琉璃瓦,形制多與中原同,圖案多為琉璃滴水、飛天、仕女、獅、虎、花卉等。琉璃瓦都用于西藏的碑亭、橋、寺廟的歇山式建筑上,如布達拉宮前面的御制平定西藏碑亭和御制十全武功碑亭和拉薩琉璃橋便是。琉璃橋橋頂覆綠色琉璃瓦,又以琉璃筒瓦蓋縫,檐口施有琉璃水。北端歇山檐施有三種滴水,一種為梵文圖案琉璃滴水,一種為普通琉璃滴水,還有一種為三曲線琉璃滴水。四角為龍首飛檐,屋脊中間飾有一米高的琉璃供果脊飾,組成漂亮的漢地古建歇山式橋廊。

    二、景德鎮(zhèn)老陶泥好在哪

    歷史悠久、非常細膩。

    1、歷史悠久:景德鎮(zhèn)老陶泥歷史悠久,窯火綿延了千年,那里有濃厚的陶瓷文化。

    2、非常細膩:景德鎮(zhèn)老陶泥開片非常細膩,包漿也均勻,摸起來如絲緞般細滑。

    三、建水紫陶歷史文化?

     據(jù)現(xiàn)有史料和實物考證,建水紫陶始于清末,形成的歷史距今不過百年有余,源流卻十分久遠。1988年從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遺址出土的陶飾、陶墜、陶片和1982年從建水龍岔河西漢古墓出土的陶片,都向現(xiàn)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建水境內(nèi)曾經(jīng)有過的古老陶藝。

    在建水古城北郊有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碗窯村始于何年已無從考證,后人只知道這個世代以陶瓷為業(yè)的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后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shù)里沉寂著一大片形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在1980年中央工藝美院與建水工藝美術(shù)陶廠首次對建水古陶遺址和陶瓷殘片進行的叩訪中,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殘片。從此,人們從這種極富靈性的陶瓷語言里,破譯出了古人無意中傳遞出的歷史與文明。

    在建水陶瓷發(fā)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紫陶是用碗窯村紅、黃、青、紫、白五種不同顏色的泥土,泡水濾漿后成紫紅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燒制而成。與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無釉磨光,陶器燒成后用鵝卵石精工細磨拋光,使之質(zhì)地細膩、光亮如鏡,輕輕敲擊有金屬之聲,故而有“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之說。在發(fā)展過程中,上個世紀初,有人創(chuàng)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書寫繪畫,或畫梅蘭竹菊山水人物,或?qū)懱圃娝卧~行楷隸篆,以刀作筆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掃的裝飾手法,取得中國山水畫般的獨特的藝術(shù)效果。之后又進一步發(fā)展,再創(chuàng)“斷簡殘貼”的藝術(shù)手法,使建水紫陶藝術(shù)價值和藝術(shù)效果大增。

    建水紫陶生產(chǎn)之初,主要生產(chǎn)煙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chǎn)一種用于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即新中國成立后曾大量生產(chǎn)的汽鍋。建水紫陶采用無釉磨光,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裝水不發(fā)臭,花盆栽花不爛根,茶壺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餿”的優(yōu)點。特別是用建水紫陶汽鍋燉出的雞肉,味道比用別的汽鍋燉出的味道更為鮮美。因而建水紫陶汽鍋深受外商歡迎,遠銷美國、日本及東南亞一帶。

    翻開建水紫陶的歷史,我們欣喜地看到早在上個世紀初,其殘貼博古瓶、新玉壺春瓶就被選送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參展。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在近乎苛刻的審評中,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東石灣陶、四川榮昌陶一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內(nèi)陳列的四只大花缸,就是建水紫陶產(chǎn)品。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周總理出國訪問,曾攜帶建水紫陶汽鍋、花瓶作為禮物贈送外國朋友。

    輝煌后的沉寂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建水紫陶曾經(jīng)的輝煌歷史由于種種原因,漸漸被人們所淡忘?,F(xiàn)有生產(chǎn)紫陶的企業(yè)主要有建水縣工藝美術(shù)陶廠和建水縣興仁建材陶瓷廠兩家企業(yè)及陳紹康、袁應德、馬成林、向進興、徐榮紅五戶個體作坊。工藝美術(shù)廠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組建的大集體企業(yè),至今仍沿襲著產(chǎn)權(quán)不清、職責不明的陳舊體制,而組建于2003年的興仁陶瓷廠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兩家企業(yè)都缺乏再生活力。制陶企業(yè)各道工序的管理缺乏科學的量化指標,更多的是以計件付酬為主的作坊式管理。無論哪一道工序,其技能幾乎都緣于師傅的口傳手授而沒有明確的量化檢測控制指標。

    建水紫陶2004年社會銷售總額約200萬元共70余萬件。目前,汽鍋、花盆、餐具等產(chǎn)品主要銷往縣外省內(nèi)市場。文具、茶具、花瓶等工藝品主要在縣內(nèi)銷售。按現(xiàn)有紫陶市場分析,高品質(zhì)紫陶產(chǎn)品國內(nèi)市場年需求量應在20萬件,國際市場年需求量在10萬件3000萬元以上,但是建水紫陶的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沒有形成規(guī)模。

    紫陶將再出彩

    今年的5月18日,楊子馳在向建水本地人多方打聽后,找到了居住在碗窯村曾被聯(lián)合國授予“民間工藝美術(shù)家”稱號、對紫陶工藝具有較深造詣的陳紹康師傅。在陳紹康家中,楊子馳和好友們帶著對紫陶工藝的贊賞之情,仔細地鑒賞著陳師傅作品,精心挑選著。他告訴記者:“這是到建水最好的紀念品呀!我要多挑選幾件帶回家,讓孩子們也好好觀賞觀賞?!睏钭玉Y一位朋友說道:“就是陳師傅這里有些難找,我們是問了好久才找到的。”陳紹康告訴這些外鄉(xiāng)人:“縣委、縣政府已籌集11萬元資金,準備幫助我組建‘紹康工作室’了。工作室就建在我們村口的路邊。我們碗窯村以后也將建設成集紫陶生產(chǎn)、展銷、游覽為一體的旅游村。歡迎以后你們能帶上親朋好友來坐坐呀?!?/p>

    陳紹康說的這些是建水縣委、縣政府提出將紫陶建設成為名牌產(chǎn)品的目標中的一部分。為使建水紫陶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起來,2003年州政府在昆交會上爭取了一個展位,展出了興仁陶廠的紫陶產(chǎn)品。昆明的茶馬王集團和龍生集團兩大茶葉經(jīng)營商當場就簽了訂單,隨后四川、海南、臺灣等地客商紛紛打電話訂貨。2004年,州財政局分別給興仁陶廠、工藝美術(shù)陶廠補助25萬元和10萬元的紫陶項目開發(fā)資金。建水縣以推出名師名品、走精品之路為戰(zhàn)略目標,根據(jù)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組織制陶企業(yè)研發(fā)生產(chǎn)三個不同層次的紫陶產(chǎn)品。此外,縣委宣傳部還出版發(fā)行了《建水紫陶》大型畫冊,為把建水紫陶產(chǎn)業(yè)再一次推向全國、推向世界打下了宣傳造勢基礎。去年10月12日,由建水縣委宣傳部、文體局、經(jīng)貿(mào)局、旅游局和縣文聯(lián)等部門共同發(fā)起的建水紫陶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此舉旨在組織聯(lián)絡全縣與紫陶生產(chǎn)相關的單位和個人,共同把建水紫陶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字串4

    今年5月16日,建水縣委專題研究了建水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問題,其中做強建水紫陶業(yè)即為重點之一。建水紫陶研究會提出的建水紫陶產(chǎn)業(yè)化開發(fā)意見書中提出,發(fā)展建水紫陶產(chǎn)業(yè)的主體,歸根結(jié)底還是企業(yè)。產(chǎn)權(quán)不清、職權(quán)不明的經(jīng)濟體制,已經(jīng)成為阻礙建水紫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瓶頸??h委、縣政府決定由分管工業(yè)的副縣長親自抓縣工藝美術(shù)陶廠的改制工作。另外按照“前面展銷、后面生產(chǎn)、中間游客參與”的布局,局部調(diào)整北部發(fā)展區(qū)規(guī)劃,將碗窯村建設為紫陶生產(chǎn)、展銷、游覽之旅游村。隨著建水紫陶文化產(chǎn)業(yè)規(guī)劃的制定出臺、紫陶銷售市場的擴展以及古窯遺址、碗窯陶瓷生態(tài)村和現(xiàn)代陶瓷生產(chǎn)制作工藝等建水紫陶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建水紫陶將真正作為一種活著的文化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四、用陶泥可以做什么歷史文物??

    用陶泥可以做杯子、瓦、碗…

    以上就是關于關于陶泥的歷史文化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關于夢想的事例(關于夢想的事例素材)

    最近關于校園欺凌的新聞(最近關于校園欺凌的新聞報道)

    大專有關于編輯的專業(yè)嗎(大專有關于編輯的專業(yè)嗎女生)

    抖加速推和定向哪個好(抖加速推和定向什么區(qū)別)

    浙江省電影局(浙江省電影局內(nèi)設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