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空間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兒童產品設計獲獎作品(兒童產品設計獲獎作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兒童產品設計獲獎作品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設計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親子互動產品設計有哪些
產品如下:
一、互動體驗類
v[產品構成]:親子農場、親子采摘園、萌寵牧場等。
v[主要資源]:鄉(xiāng)村景觀環(huán)境、鄉(xiāng)村生活體驗。
v[親子特點]:通過鄉(xiāng)土化的休閑體驗和趣味性的鄉(xiāng)村娛樂,為親子家庭提供簡單、有趣的鄉(xiāng)村親子互動體驗活動。
v[典型案例]:日本MOKUMOKU農場
日本MOKUMOKU農場以親子教育為出發(fā)點,以家庭為主要需求群體,以“自然、農業(yè)、豬”為主題,由餐飲區(qū)、住宿區(qū)、休閑娛樂區(qū)、購物區(qū)四大區(qū)域組成。休閑娛樂區(qū)占據中間核心區(qū)域,將農業(yè)產業(yè)環(huán)節(jié)延伸到體驗內容上,設置了啤酒工廠、學習牧場、手工體驗教室、豬主題館等活動設施,孩子可以和家長一起聽飼養(yǎng)員講課、學習擠奶、喂食小動物、親自制作香腸、面包甜點等活動。
二.休閑娛樂類
v[產品構成]:親子主題民宿、自駕休閑營地、鄉(xiāng)村游樂園等。
v[主要資源]:鄉(xiāng)村特色建筑、周邊景觀環(huán)境。
v[親子特點]:利用鄉(xiāng)村原生態(tài)的特點,開發(fā)多種能夠吸引孩子的休閑度假項目及游玩娛樂設施,將鄉(xiāng)村建成屬于孩子的游樂園。
v[典型案例]:臺灣墾丁親子民宿
臺灣墾丁親子民宿從早期的仿效日本模式逐漸依據地方獨特環(huán)境特征與家庭游客需求,出現了獨具特色的親子民宿。各個民宿都選擇自身獨特的主題風格,民宿主體建筑的內外部裝修、設施用品均選擇卡通化的裝修方式,從建筑的裝修風格,生活用品風格都圍繞同一主題,并設置兒童專屬樂園,包括兒童泳池、烤肉場地、野營區(qū)與聚會Bar區(qū)。
二、23位北歐設計師風采篇
在20世紀20年代,大眾服務的設計主旨決定了北歐風格設計風靡世界。功能主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大放異彩,標志著其突破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與世界接軌。
北歐風格將德國的崇尚實用功能理念和其本土的傳統(tǒng)工藝相結合,富有人情味的設計使得它享譽國際。它逐步形成系統(tǒng)獨特的風格于40年代。北歐設計的典型特征是崇尚自然、尊重傳統(tǒng)工藝技術。
20世紀中期的北歐經濟的發(fā)展迅速使得北歐人擁有高福利的制度。但北歐人依然重視產品的實用性,簡單自然的審美觀依舊傳承。北歐的住宅文化和設計理念深受影響。故,即使是在工業(yè)時代的北歐產品設計都依然保留著關注用戶身心健康的人文關懷的要素。傳統(tǒng)和時尚創(chuàng)新被北歐設計師運用得淋漓盡致。
下面為你介紹23為北歐頂級設計師,希望能加深你對北歐設計的理解。
1 Borge Mogensen
Borge Mogensen 1914年出生于丹麥的奧爾堡,1936-193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工藝美術學校學習 家具 設計,然后 1938-1942年就讀于丹麥皇家學院美術學院,畢業(yè)后便進入 FDB 家具設計工作室擔任品牌總監(jiān)。
Borge Mogensen 致力于以設計符合大眾需求的家具為目標,他認為好的家具不應該僅供少數人品賞,而應該讓人人都能擁有,為了實現“讓每一個丹麥人都買得起高品質家俱”的理想,Børge Mogensen 設計了一系列簡潔與實用功能兼具的平價家具。
Borge Mogensen 的風格著重在兼具傳統(tǒng)與現代風格,并且注重功能主義,在 1940-1950年代以非洲為靈感,運用木材和皮革等材質打造的椅子,成為 1950年代盛行于丹麥家具設計界的原始主義經典之作。
1972年英年早逝的 Borge Mogensen 遺留許多經典代表作品,如 1950年的 Hunting Chair、1958年的 Spanish Chair、1963年的 Wingback Chair 等等,Borge Mogensen 一生設計了無數高品質經典家具,在世人心中奠定不朽傳奇的地位,至今他的設計精神仍持續(xù)影響著全世界。
2 Janne Kyttanen
1974年出生于芬蘭 Hameenlinna 的設計師 Janne Kyttanen,是(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技術背后的領先人物,他運用了快速成型的技術發(fā)展出 3D 成型的工業(yè)設計產品。
2000年畢業(yè)后,Janne Kyttanen 帶著這些創(chuàng)作概念來到了之前曾經站贊助他的高科技開發(fā)模具技術的 Materialize 公司。彼此合作的關系,開創(chuàng)了新的 Materialise .MGX 部門,透過 3D 成型技術創(chuàng)造了首批設計師款燈具,發(fā)表于2003年的米蘭家具展。Janne Kyttanen 革新的 3D 成型技術,大幅的改變了物件被生產制造的方式,為創(chuàng)意和現實生產之間的差距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自由度。
設計師官網:jannekyttanen.com
3 Peter Svarrer
1957年出生的 Peter Svarrer,1981年畢業(yè)于 Danish School of Decorative Art(丹麥裝飾藝術學院)。Peter Svarrer 除了經營自己維持了二十多個年頭的玻璃工作坊之外,也于設計學院擔任講師的工作。1997年開始與丹麥歷史文化悠久的品牌 Holmegaard 合作設計玻璃器皿,并榮獲了國際上許多設計大獎的肯定。
Peter Svatter 是丹麥百年品牌 Holmegaard 過去十年來非常重要的設計動力。Peter Svatter 以對于玻璃材質無可取代的熱忱和獨到的眼光,總是能將北歐生活環(huán)境的各種元素自然流露而設計作品之中。
設計師官網:www.svarrerglas.dk
4 Tools Design
來自丹麥的設計團隊 Tools Design 由 Claus Jensen 以及 Henrik Holbæk 于1989年成立。以簡潔、創(chuàng)新的設計取向著稱的 Tools Design 設計團隊,于幾十年間迅速的囊括了全世界250多個設計獎項,可說是當代丹麥設計中最會得獎的領先設計代表。
Tools Design 的設計領域非常廣泛,設計產品從電器用品到醫(yī)療器材和居家生活用品都有。功能性十足與美感兼具的杰出作品一直是 Tools Design 的設計核心,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接近產品,在關注美觀之余更不忘重要的實用性需求。1960年出生,畢業(yè)于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工業(yè)設計系的 Henrik Holbæk 說道“我們要的是簡單、漂亮且真正有用途的產品!”。
身為居家生活用品品牌 Eva Solo 背后主力設計推手的 Tools Design,扮演了擁有近百年歷史淵源的丹麥品牌再次復興的重要角色?,F址根基于哥本哈根西北邊老工業(yè)區(qū)的 Tools Design,在這邊持續(xù)地為設計產品多增添一些“額外的元素”;潛力無限的設計團隊,挾著擅長管理設計產品與傳播交流的能力,創(chuàng)造出貼近生活風格的設計作品;Tools Design 持續(xù)地以美觀吸引人又極富巧思創(chuàng)新的功能性設計產品吸引全球目光。
設計師官網:www.toolsdesign.com
Tools Design作品集點此:
5 Seppo Koho
Seppo Koho 出生于芬蘭 Rovaniemi,擁有藝術與建筑學位。經過數年于建筑師事務所工作的豐富經歷后,1995年,他在赫爾辛基成立了Interior and Design Studio Seppo Koho。Seppo Koho 擁有深厚的建筑與室內設計專業(yè)知識,他憑借著從中擷取的空間觀念與美感,開始著手設計燈具,借由光源的柔和感來邀請空間更進一步的互動,也為專案客戶,如 Nokia 等,量身打造空間專屬的家具。
Seppo Koho 相當著重空間配置的平衡,獨特的細膩度是他在設計界的特色,他所創(chuàng)立的品牌 Secto Design Oy 充滿了北歐斯堪地納維亞風格,所發(fā)行的燈具系列也讓他在設計界當中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并贏得多項美學相關的設計獎。
設計師官網:www.sectodesign.fi
6 Nanna Ditzel
丹麥傳奇女設計師 Nanna Ditzel 有著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曾受專業(yè)細木工訓練的她,以大膽創(chuàng)新且符合大眾需求的家具設計聞名于世。在多數人都退休了的年紀,Nanna 始終在家具、珠寶飾品、織品設計的道路上創(chuàng)作不懈。
Nanna Ditzel 在戰(zhàn)后的年代持續(xù)實驗新材質和科技技術。嘗試過各種玻璃纖維、柳條制品、橡膠等材質,也涉獵了多樣化的專業(yè)領域,如家具制作、珠寶設計、餐具、應用美術與織品創(chuàng)作。
1923年丹麥哥本哈根出生的 Nanna Ditzel,在參加丹麥皇家美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之前就受過專業(yè)的木匠訓練。1946年畢業(yè)于家具設計學系后與第一任丈夫 Jørgen Ditzel 開了個人工作室。工作室經營期間曾多次獲得米蘭三年展的銀獎和金獎肯定,直到1961年 Jørgen Ditzel 過世工作室才隨之結束。1962年 Nanna Ditzel 的 One Woman 展覽開始于世界各地展出,三十多年來巡回倫敦、柏林、紐約、維也納、倫敦、斯德哥爾摩、米蘭、巴黎、丹麥…等地。Nanna Ditzel 1996年獲得倫敦皇家藝術學會的皇家榮譽設計師的頭銜,1998年獲得丹麥文化部的終生藝術獎。
設計師官網:www.nanna-ditzel-design.dk
7 Hans Sandgren Jakobsen
Hans Sandgren Jakobsen 1963年出生于丹麥哥本哈根,從小就受到細木工師傅爺爺的影響,很早就學會了木工的技藝。畢業(yè)于丹麥設計學院的他,獲得了一筆獎學金到美國和日本繼續(xù)設計的學習,而后加入了丹麥知名女設計師 Nanna Ditzel 的工作室。短短幾年的時間就獲得了許多知名大獎的肯定,是丹麥年輕一代設計師中備受矚目的新星。
是工匠同時也是設計師的 Hans Sandgren Jakobsen,認為設計不只是要美麗,還要有其功能、功用;設計并不是藝術,而是要符合人們普遍性使用的產品。Hans Sandgren Jakobsen 透過工匠技術的才華,能夠將功能性和極簡的形式完美結合。曾有許多游歷各國經驗的他(美國、日本、西班牙…),往往能將旅行所見所聞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動力。
在設計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美學、功能性是 Hans Sandgren Jakobsen 格外重視的三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深受美國 Shakers(美國基督教震教派) 影響的 Hans Sandgren Jakobsen 同樣也堅信 “Beauty depends on functionality"。在現有的設計之上不斷尋求創(chuàng)新突破,以少即是多的簡單、干凈設計美學,創(chuàng)造一種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普遍性。
設計師官網:www.hans-sandgren-jakobsen.com
8 Verner Panton
丹麥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 Verner Panton,于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研修建筑,但后來使他成名的并不是他的建筑作品,而是他所設計的生活用品與家具。
Panton 鮮明率直的用色技巧,擅用幾何圖像,創(chuàng)作許多充滿未來感的設計,每件作品都能激發(fā)出使用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而奠定這個風格的基礎則是 Panton 對色彩以及構造材料的大膽嘗試,而且他的確克服了許多觀念上與技術上的限制,成為今日家居設計界常用的材料 (如塑膠、壓克力、玻璃纖維、海綿橡膠…等) 的先驅,以及新的視覺與感官經驗的開創(chuàng)者。
Verner Panton 在1959年率先實驗完成全世界第一張一體成型的塑膠射出椅,就是聞名全球的 Panton Chair,它不僅成為收藏經典,也奠定了 Verner Panton 的地位。
設計師官網:www.verner-panton.com
9 Trine Anderson
Trine 生長于丹麥一個叫做 Jylland 的小鎮(zhèn),家里經營的是成衣廠,從小就極富設計天份的 Trine,就懂得利用廠里的剩布自己幫娃娃設計制作衣服。她在2005年創(chuàng)立了 Ferm-LIVING,她的作品融合了想像力與突破傳統(tǒng)的獨特風格,并將北 歐美 好的風景自然以一種時尚清新的角度,勾勒出流暢的線條與寫實的意境。設計師官網:www.ferm-living.com
10 Poul Christiansen
1947年出生的丹麥建筑師 Poul Christiansen,1973年畢業(yè)于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1969-1987年間,Poul Christiansen 為百年燈具大廠 Le Klint 原本直線的褶皺燈具帶來了創(chuàng)新且令人期待的改變。
積極研發(fā)和突破技術上的困難,Poul Christiansen 將褶皺的工夫透過數學演算的改造,創(chuàng)造了更加美麗的建筑性外觀。弦弧的波浪和特殊處理的材質,表現出線條和光線的流動感。
Poul Christiansen 與俄籍設計師 Boris Berlin 于 1987 年設立了設計公司 Komplot Design,服務項目包含家具、工業(yè)設計、平面設計等。Komplot Design 受許多知名家具廠的青睞,包括 Gubi、Norman Copenhagen等,為 Gubi 設計的 The Gubi Chair 是利用創(chuàng)新 3-D 技術所制作的單板椅,收藏于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 并長期展示。
11 Monica Förster
瑞典當代家具設計的代表人物之一,Monica Förster 設計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家具產品。出生于瑞典北方靠近極圈的村莊的她,作品以純粹的形式和新穎的材質、科技著稱。常以跨領域且多元的方式創(chuàng)作,不斷的發(fā)明并革新工業(yè)設計的范疇。
Monica Förster 的工作室坐落于斯德哥爾摩,和國際大品牌 Cappellini、Poltrona Frau、De Padova、 Bernhardt、Whirlpool、Vibia、Tacchini、Modus、Offecct、Swedese 都有合作。長期和家具大廠共事的機會,讓 Monica Förster有充分的資源和機會,與頂尖的研發(fā)團隊共同合作,將不受限制的創(chuàng)新設計,付諸實現。Monica Förster 的設計代表的不只是一個個人,而是背后的團隊整體。
在國際間負有聲望的設計師 Monica Förster,從大自然和對于新材料、科技的好奇心中汲取靈感。北歐手工藝、亞洲美食、時尚、大自然。這些多元的片段組合了 Monica Förster 強烈、實用、詩意的設計產品。
設計師官網:www.monicaforster.se
12 Mattias Ståhlbom
Mattias Ståhlbom 喜歡以簡單的想法開始,用簡易的方法、材質去創(chuàng)造顯而易見,卻簡單不簡單的物件。
1971年出生的 Mattias Ståhlbom 是瑞典知名的建筑和設計師。Mattias Ståhlbom 于斯德哥爾摩的University of Arts, Crafts and Design 修習建筑和家具設計,同時于兩所當地的大學修讀民族學和藝術。
替瑞典知名的公司設計家具和廚房用品,也曾在紐約的設計領域中工作。2002年開始和 Gabriella Gustafson 共同經營位于斯德歌爾摩的建筑和設計事務所 TAF。從日常隨手可見的物品開始,借由設計的魔力讓人們更加珍惜生活中平凡的不平凡。
設計師官網:www.tafarkitektkontor.se
13 Maija Isola
Maija Isola 是當代非常杰出的一位女設計師。她的作品受到多元文化圖像色彩的影響,帶有濃厚的民族風味與活潑的顏色層次。她為芬蘭品牌 Marimekko 所設計的花紋 UNIKKO (芬蘭文為罌粟花之意),已成為一種經典風格的代表,其地位對北歐設計界來說完全無可取代。
1927年芬蘭出生的 Maija Isola,在赫爾辛基的 Central School of Industrial Arts 修習繪圖。是Printex(Marimekko的前身)公司聘請的第一位全職設計師,并成為室內織品的首席設計師。她最著名的印花圖騰,Unikko,至今仍然是 Marrimekko 的注冊商標。
Maija Isola 是位多才多藝且大膽用色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五百多幅的設計圖畫。旅行南斯拉夫、意大利、阿爾及利亞的經歷為她的設計融合了多國不同文化風格的靈感。1980年代開始和女兒(Kristina)共同設計更為大膽的圖像、裝飾性設計,Kristina 現今持續(xù)在 Marimekko 擔任設計師。
14 Klaus Rath
Klaus Rath 在1990年畢業(yè)于 Aarhus 建筑學院工業(yè)設計學系,成為一名工業(yè)設計師。。自1990年至1996年,他為位于 Billund 的樂高集團旗下 Modulex A/S 擔任設計工作。1997 年他成立 Klaus Rath Design 設計公司,并為 西門子 、Motorola 、Modulex 和 GN Netcom 及 其他 許多品牌設計。
Klaus Rath 的設計強調技術工藝,他將科技與技藝作完美結合。他不但研發(fā)高科技的生產方式,也因此他擁有兩項的創(chuàng)新設計的技術專利,同時,他的設計特色線條干凈俐落,功能簡單實用,始終保持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傳統(tǒng)。
設計師官網:rathdesign.dk
15 John Brauer
設計師 John Brauer 1960年出生于丹麥,旅行世界各地的經驗,讓他幾乎體驗過了全世界的各種探險和工作的經驗,也探訪和收集了各種文化印象,這些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橫跨多個領域的興趣與探索研究,讓他對于不同的文化有著多面向而深入的了解,造就了他廣闊而開放的心胸和豐富的設計靈感泉源。
透過深入的參與設計過程和追求開發(fā)商品的新價值是 John Brauer 的設計風格,他的設計理念是傳達物品深層的意涵和為它們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2007年得到 British Industry Awards 英國工業(yè)獎的 Illusion 魔幻巾桌,就是用創(chuàng)新的工法打造自然本質的形狀,就是一個成功例子。
16 Arne Jacobsen
丹麥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師暨工業(yè)設計師 Arne Jacobsen,可謂是丹麥“機能主義”的頭號人物,也是北歐簡約設計的最大代表。Arne Jacobsen 設計的知名經典椅如 Egg Chair、Ant Chair、Swan Chair 身上即可看出,完全沒有多余的線條或是結構,以最簡單的曲線達到椅子最佳的使用功能,美麗典雅的姿態(tài)歷久彌堅。
就讀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的 Arne Jacobsen,畢業(yè)后即贏得丹麥建筑協會所舉辦的未來房屋設計競賽“House of Future”,此后他的名聲與超現代的設計風格即迅速散播開來。Jacobsen 的設計皆經過極精密的計算,要求完美到最細微的部分。例如幫英國牛津大學設計 St. Catherine 學院時,他還特別要求在合約上著名,該片土地上所有范圍皆由他來完成設計,包括景觀以及配件,此學院日后也成了他的代表作。
設計師官網:www.arne-jacobsen.com
17 Jakob Wagner
Jakob Wagner 是北歐非常突出的當代設計師,設計了許多獲獎無數且收藏于博物館之中的作品。他的作品常常出現在北歐和世界各地的展覽中。
1963年丹麥哥本哈根出生,1992年畢業(yè)于瑞士 Art Center in Montreux 的產品設計系。同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初期和運動、專業(yè)器材公司合作,如 Porsche 和 Pioneer。后來設計開始轉移到居家物件。
Jakob Wagner 的設計常以強烈的對比表現不同特質間的張力,讓看似對立的概念相結合,動與靜、男與女、有機與幾何…等。透過這種張力為產品注入了新生命,挑戰(zhàn)感官的同時不斷誘惑、吸引著我們的感受和情感。Jakob Wagner 設計的動能也來自于這些充滿意涵的各式形體。
設計師官網:www.jakobwagner.dk
18 Hans J. Wegner
Hans J. Wegner 1914年丹麥出生于鞋匠家庭。于17歲那年完成木匠學徒的學業(yè),20歲便到哥本哈根的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就學。
年輕建筑師 Wegner 和許多設計前輩都有共事的機緣。1940年加入了 Arne Jacobsen 和 Erik Møller 興建 Århus 市政廳的家具設計工作,同年 Wegner 和木匠大師 Johannes Hansen 共同合作,造就了他更上一層的技藝。
1943年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隔年便開始了一系列中國椅的創(chuàng)造。中國椅的發(fā)想是從丹麥商人的照片中擷取明式椅的靈感而來,其中的一款 “Wishbone Chair”,是1949年至今最熱銷且受歡迎的 Wegner 椅之一。
1949年設計的 Round Chair 登上了美國 Interior 雜志的頭版,同時被譽為 ─ 世界上最美麗的椅子。Round Chair 在各種重要的國際場合中屢屢出現,例如1960年美國副總統(tǒng)尼克森和甘乃迪的總統(tǒng)電視辯論會和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等。Hans J. Wegner 木匠和設計師的完美結合,將最 美的 形式以精確的技法忠實呈現。
19 Form Us With Love
FORM US WITH LOVE 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dedication。這個瑞典的年輕設計工作室不會乖乖等著好事憑空降臨,而是主動去創(chuàng)造和拓展屬于自己的設計。FORM US WITH LOVE 設計的領域很廣,產品設計相關的一切都是 FUWL 關心的對象。
由John Löfgren、Jonas Pettersson、Petrus Palmér 于 2005 年成立的 Form Us With Love。三人在 Kalmer University 的產品設計課程中認識彼此。Form Us With Love 以 Innovation、Interaction 和 Love 為設計哲學。
對 FUWL 來說,和各大家具廠牌合作(Axcent、Zero、Design House Stockholm、Materia、Mitab、Muuto 等)最大的收獲不在產品的結果,而是整個過程中思考、創(chuàng)造、設計生產的經驗。這些合作的經驗不斷刺激著 FUWL 用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把屬于 21 世紀的極簡風格中滲入了一些風趣和幽默感。
設計師官網:www.formuswithlove.se
20 Eero Saarinen
Eero Saarinen 是二十世紀最多產、顛覆傳統(tǒng)、具爭議性的建筑師之一。Eero Saarinen 生長在一個設計世家,母親是紡織藝術家 Loja Saarinen,父親 Eliel Saarinen 是有著名的建筑師和土地規(guī)劃員,姐姐也是名室內設計師。
揚名國內外的建筑設計形塑了二戰(zhàn)后美國的國際形象,杜勒斯國際機場、圣路易紀念拱門、通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甘乃迪國際機場的 TWA Terminal,這些美國價值的強力象征是 Eero Saarinen 的代表作品。
創(chuàng)作生涯都有家具設計的產出,Eero Saarinen 豐富、靈巧、高度原創(chuàng)的家具,可說是美國 50 年代家具設計的代表。1940 年和 Charles Eames 共獲 MOMA 有機家具設計比賽的第一名(Organic Armchair),后與 Knoll Associates 長期合作的關系。新材質的使用、建構技術和雕塑形式的創(chuàng)新,使得 Eero Saarinen 設計的每個物件都有強烈的建筑質感在其中。
設計師官網:www.eerosaarinen.net
21 Eero Aarnio
Eero Aarnio 1932 年生于芬蘭,于 1954 年至 1957 年求學赫爾辛基的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rts,并在 1962 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從事室內設計與工業(yè)設計。他的許多作品享譽全球的國際知名度,并獲得許多工業(yè)設計獎項。
身兼教授、室內設計師的他于1960年開始挑戰(zhàn)打破傳統(tǒng)家具設計規(guī)范,改以塑膠塑料、多元繽紛的色系與有機形式等實驗,創(chuàng)造出更新穎更具機能性的時尚家具。
他所設計的塑料作品自此 聞名于世,1963年他以玻璃纖維所設計的椅子the Ball、1968年的Bubble,不但在當時因準確反應出普普文化(the Pop Culture)而引起廣大回響,仍是設計界的指標。玻璃纖維并成為Eero Aarnio最愛使用的材質之ㄧ。
Eero Aarnio的作品揉合了文化、流行、美學與機能。在國際間獲獎無數,全球各大指標性博物館如倫敦的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紐約的MoMA、德國的Vitra Design Museum都有收藏并展出其作品。
設計師官網:www.eeroaarnio.com
22 Björn Dahlström
Björn Dahlström 是瑞典極為著名的設計師,50年代出生的他,在70年代從事的是平面與動畫設計,198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初期專注于Ericsson、 Scania、Atlas Copco…等幾家大公司的平面設計案。
慢慢的,Björn 開始將他的設計才華延伸至產品設計,種類眾多,例如:Playsam 的兒童玩具、Skeppshult 腳踏車、Krups 咖啡機、Marimekko 布料花色設計、Magis、Plank 以及 David design 的家俱。他的風格低調簡約,并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優(yōu)雅。
設計師官網:www.dahlstromdesign.se
23 Alvar Aalto
Alvar Aalto 可謂是開啟北歐現代化設計的重要人物,領域涵蓋建筑、家具、織品、玻璃藝品等。出生于芬蘭的小鎮(zhèn) Kuortane,成長的地方坐擁最美麗的自然美景與夢幻湖泊。從小 Alvar Aalto 就展現藝術天份,對于繪畫、美術特別擅長,十四歲時就開始幫地方出版物繪圖插畫。雖然長大后成為建筑師,小時后的 Alvar Aalto 對電影等很有興趣,還曾在自家頂樓搭了小的戲蓬。
Alvar Aalto 對于創(chuàng)造戲劇化的空間有他獨到之處,因此在經濟起飛的 20 世紀初期,全球風靡規(guī)格化與大量生產的時代,他可以巧妙地將建筑融合感性和標準化,讓建筑物展現其自然的有機性。Alvar Aalto 的設計風格一路從早期古典、機能、有機、到后期實驗性質、紀念性質的作品,可看到他不斷在創(chuàng)造經典,早期就受到 Le Corbusier 的注目,建筑大師 Frank Lloyd Wright 則稱他為天才。
身為才氣縱橫、全方位的設計師,Alvar Aalto 不單設計建筑,還包含內部的室內設計,細微到家具、燈具、飾品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Paimio 扶手椅即是結合曲木技術與完美弧度而全球知名的經典作品。1935 年 Alvar Aalto 創(chuàng)立 Artek,主要生產他的設計家具。
逝世于 1976 年,Alvar Aalto 給后人留下豐富的建筑語匯,成功的將芬蘭傳統(tǒng)結合現代工藝,創(chuàng)造令人感動的建筑物,不但合乎機能,也表現許多人文主義。
設計師官網: www.alvaraalto.fi
終わる ↑
若谷設計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圖文來自于Design A-Z官網:http://www.daz.com.tw/)
微信公共平臺搜索: RuoguDesign
主編微信號: liluli10
新浪微博搜索: 若谷設計
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往期精彩」
三、冬奧會兒童畫獲獎作品是什么?
獲獎名單:
一等獎五名:
兒童組:
1、《冬奧會——滑雪》 馬幟蕓 烏魯木齊市第128中學五年級2班。
2、《冰球少年》戴睿 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六年級8班。
3、《絲路冰雪慶豐年》 蔣藝涵 烏魯木齊市第121小學六年級2班。
青少年組:
1、《喜迎冬奧會》依木然·艾尼 烏魯木齊市第123中學九年級1班。
2、《冬奧之約》麥迪娜·王曉東 烏魯木齊市第126中學(喀湖校區(qū))八年級11班。
二等獎十五名:
兒童組:
1、《喜迎冬奧冰雪相約》 方潤家 烏魯木齊市第87小學三年級4班。
2、《開心的滑》 娜斯巴·吐爾遜 烏魯木齊市第77小學四年級1班。
3、《喜迎冬奧冰雪相約》 孫王晨熙 烏魯木齊市第87小學 三年級6班。
4、《悅享冰雪筑夢冬奧》 周桐羽 烏魯木齊市第133中學三年級8班。
5、《相約冬奧,奔向未來》 汪子喬 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小學部五年級5班。
6、《勇猛向前,中國加油!》 郭濟維 烏魯木齊市第一幼兒園大1班。
7、《虎哥眼里的冬奧會》 陳雨萱 烏魯木齊市第121小學四年級3班。
8、《燃情冰雪》 黃慶 烏魯木齊市第121小學五年級2班。
9、《我心飛揚》 侯欽予 烏魯木齊市第39小學三年級1班。
青少年組:
1、《歡樂北京冬奧會》 金丫丫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 八年級7班。
2、《國風悠悠,冬奧在我心中》 呂辰好 烏魯木齊市第58中學八年級2班。
3、《北京2022》 阿依斯木巴提·胡安汗 烏魯木齊市聾人學校八年級1班。
4、《童心冬奧共贏未來》 許嘉樂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八年級4班。
5、《勢不可擋》 黃琬蕓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高一12班。
6、《圓夢》王天姝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高一8班。
三等獎三十名:
兒童組:
1、《激情冬奧等你來》 李秉錚 烏魯木齊市第59小學六年級2班。
2、《相約冬奧》 李璟碩 烏魯木齊市第59中學一年級5班。
3、《冰雪速度激情冬奧》 馮雅琪 烏魯木齊市第99小學六年級3班。
4、《冰雪運動魅力》 武以琳 烏魯木齊市第99小學六年級3班。
5、《一起向未來》 魏好其 烏魯木齊市第59小學二年級3班。
6、《冰與雪相約北京冬奧》 愛麗亞提·艾克拜爾 烏魯木齊市第74小學三年級5班。
7、《勇奪冠軍》 艾馨 烏魯木齊市第79中學五年級2班。
8、《追夢冬奧》 楊東陽 烏魯木齊市第35小學六年級4班。
9、《我和北京冬奧會》 富曼娜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師第4中學五年級4班。
10、《虎年喜迎冬奧會》張藝鵬 烏魯木齊市第58小學三年級1班。
11、《我的冬奧夢》 黃尚俊 烏魯木齊市第100中學六年級1班。
12、《天山雪蓮助力冬奧》金思潔 烏魯木齊市第59小學六年級1班。
13、《冰雪健兒》阿依夏·阿不都維力 烏魯木齊市第104中學三年級2班。
14、《燃情冰雪 助力冬奧》 文藝揚 烏魯木齊市第59小學四年級2班。
15、《2022冬奧夢》 李宇軒 烏魯木齊市第77小學五年級1班。
16、《我眼中的冬奧》 楊玥琪 烏魯木齊市第77小學六年級3班。
17、《喜迎冬奧會》 蘆航久勤 烏魯木齊市第144中學五年級2班。
青少年組:
1、《北京精神》劉思暢 烏魯木齊市第126中學(喀湖校區(qū))八年級3班。
2、《花滑·舞之韻》鄧清月 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九年級8班。
3、《舞動冬奧》喬梓瑜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八年級8班。
4、《冰雪運動美美的》 宋奕陽 烏魯木齊市第100中學九年級1班。
5、《冬奧會》譚宇彤 烏魯木齊市第123中學九年級1班。
6、《冰雪時光》何蕊 烏魯木齊市第126中學(喀湖校區(qū))七年級7班。
7、《展望冬奧會》韓子乾 烏魯木齊市第5中學七年級1班。
8、《冰上舞者》朱昱妍 烏魯木齊市第126中學(喀湖校區(qū))八年級10班。
9、《盛世冬奧會》王柄文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八年級10班。
10、《飛揚》馬嘉琪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八年級1班。
11、《創(chuàng)造非凡探索未來》 王錦赫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八年級8班。
12、《冬日戀歌》呼延心瑜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高一年級12班。
13、《無論冬夏2022北京歡迎您》 張曉萌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高一年級11班。
四、介紹一下IDEA獎吧
關于IDEA
相信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疑問,其實呢,它們都不是,IDEA獎是源自美國與IF設計獎齊名的一個工業(yè)設計大獎,是世界上知名設計競賽中最大最有影響的競賽之一,它的全稱是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美國工業(yè)設計優(yōu)秀獎,是由美國商業(yè)周刊(BusinessWeek)主辦、美國工業(yè)設計師協會IDSA(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擔任評審的工業(yè)設計競賽,它與紅點獎、德國“IF獎”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設計獎。
要了解一個獎項,只從百科里獲得基本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信息大多都在它的官網里。由于IDEA獎的官網是英文的,對于有些小伙伴來說可能閱讀起來不太友善,所以今天小編就用我們的大白話來為大家解讀一下它的機制啦。
首先先來看看它的獎項分區(qū),IDEA獎從大類來看分為專業(yè)組和學生組,而專業(yè)組中又根據具體的分類拆成了建筑、兒童產品、辦公用品等18個小分區(qū);至于學生組,則分為設計產品、環(huán)境設計以及數字化3個小區(qū),相較辦公組會較為友善~
PS:這里需要注意的點是,所有參評的實物產品都需要保證報名時已商業(yè)化,換言之,就是已經可以在市面上購買到的產品才可以哦。
上面兩張圖就是官網截取出來的具體獎項分類啦。
時間流程&價格
接著,就是更重要的報名時間流程,空有優(yōu)秀作品可不夠,若是錯過參選時間,可是過了這村就沒這店沒有用啦。
多數的工業(yè)設計獎在報名階段都會有幾個不同分期,越接近截止期限的分期,需要繳交的報名費越高,而IDEA獎就在報名期分為了常規(guī)批與后期兩批,所以早期的鳥有蟲吃,還是要盡早決定、今早準備才能擁有更加充分的時間和更加優(yōu)惠的價格呀~
以2020年的IDEA獎為例,報名階段的兩批及其費用:
常規(guī)批:1月2日-3月2日(11:59pm EST)
Professional Member - $365
Professionals & Student Non-Member - $540
Student Member - $130
最后限期:3月3日-3月16日(11:59pm EST)
Professional Member - $565
Professionals & Student Non-Member - $775
Student Member - $260
PS:這里要注意截止日期的時間不是我們的東八區(qū)時間哦!
在報名期截止后,組委會就會開始進行緊鑼密鼓的初篩活動啦,到4月27日前變會完成篩選與通知。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決定好進入到最終入圍圈進行評比,就要在5月15日的限期前及時繳交權益費用哦,逾期不候~
同樣,這里課代表也來總結一下入圍后的安排及費用:
時間:4月27日前通知入圍
繳費決定時間:4月27日-5月15日
Professional Member - $515
Professionals & Student Non-Member - $630
Student Member - $130
評審標準
那在看過了大致的獎項情況和時間安排后,是不是對IDEA的了解更進一步了呢?
這時候相信多數人都會發(fā)出疑問,究竟組委會更加青睞于什么樣的產品呢?在這里,小編整合了往年相關獎項的一些評審標準并作了大致解讀,希望能給到你一些靈感。
1.整合:滿足目標市場需求之適當性及最低限度。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產品需要綜合整體性,以迎合市場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導,是全能而不是“偏科怪才”
2.創(chuàng)新:構想,功能及素材素材原創(chuàng)元素。你的產品是否有創(chuàng)意而獨特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條件,那這就需要你充分的思考從而避免你的產品在該領域中同質化了。
3.功能:符合目標市場使用之適當的功能或操作。換句話說,用戶使用的舒適性及體驗感,良好的使用體驗是產品長久立足于市場而不敗的根本,感性的體驗往往能夠從心征服人,這才是產品的最高境界。
4.美感:展現產品特色及精神之作。這很好理解,人是感官動物,對于美的事物總有更加銳利而敏感的感知,所以外表的美觀便是吸引評委的先決條件之一。只有外表征服了評委,你豐富的內在才有被看到的機會。
5.表現:表現目標市場文化情懷及內涵,就是說,每一件產品都有其想要表達的主題和內涵,設計者并不能為了一個產品的功能設計而設計,更多地是應該考慮目標市場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去探究他們的深層的文化需求,從文化心理層面給人以觸動。
如果能夠從以上五個角度去滿足要求,獲獎概率便可大大提高。
以上就是關于兒童產品設計獲獎作品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兒童醫(yī)院景觀設計cad(兒童醫(yī)院景觀設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