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完成的科學實驗有哪些(高中完成的科學實驗有哪些類型)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高中完成的科學實驗有哪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留學、移民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高中生物學史理論總結科學家做了什么實驗,驗證了什么
詳細的總結:
一、細胞學說:
維薩里 揭示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構。
比夏 指出器官低一層次的結構-組織。
羅伯特·虎克 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細胞的發(fā)現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 用自制顯微鏡觀察了不同形態(tài)的細菌、紅細胞和精子等。
馬爾比基 用顯微鏡廣泛觀察了動植物微細結構。
施萊登& 施旺 通過研究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首先提出了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
本單位。 提出“細胞學說”
魏爾肖 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修正“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意義:揭示了細胞統(tǒng)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統(tǒng)一性。
二、細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勞德 采用不同的轉速對破碎的細胞進行離心的方法,將細胞內的不
同組分分開。
德迪夫 發(fā)現某種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內,當膜破裂后,酶得以釋放。這
層膜經其他科學家證實存在,并命名此細胞器為“溶酶體”。
帕拉德 發(fā)現了核糖體、線粒體的結構,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運輸到細胞外的過程(同位素示蹤)。
上述事例說明:科學研究離不開探索精神、理性思維和技術手段的結合。
三、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歐文頓 發(fā)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質比非
脂溶性物質更易進入細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質組成的。
兩位荷蘭科學家 提出細胞中脂質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xù)的兩層。
羅伯特森 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
描述生物膜為“靜態(tài)統(tǒng)一結構”。
桑格、尼克森 提出“流動鑲嵌模型”。
四、酶的本質
巴斯德 提出釀酒中的發(fā)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
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
李比希 提出引起發(fā)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畢希納 證實酵母菌中存在引起發(fā)酵的物質,稱之為“釀酶”。
薩姆納 認為酶是蛋白質、并證明脲酶是蛋白質。
切赫、奧特曼 發(fā)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薩克斯 在法國科學家首次分離出葉綠素后發(fā)現葉綠素集中在一個更小的
結構中,后來人們稱之為“葉綠體”。
普利斯特 通過實驗證實植物可以更新因蠟燭燃燒或小鼠呼吸而變得
污濁的空氣,但忽略了光對植物更新空氣的作用。
英格豪斯 發(fā)現普利斯特的實驗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體只有
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
梅耶 根據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提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
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
薩克斯 葉片半遮光處理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氧氣還有淀粉。
魯賓、卡門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證實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卡爾文 同位素標記法&對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 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即“卡爾文循環(huán)”。
六、植物細胞全能性:
斯圖爾德 對胡蘿卜韌皮部細胞進行植物組培,形成新植株,證實了高度分化
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這就是細胞全能性。
七、豌豆雜交實驗:
孟德爾 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假說演繹法提出了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
定律。
1、在觀察和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性狀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說:
(1)生物性狀由遺傳因子決定。
(2)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包括純合子、雜合子。
(3)生物體形成配子時遺傳因子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
子中的一個。
(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2、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
設計了測交實驗,驗證了他的假說。
3、設計了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性狀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并設計測交實驗
驗證,提出了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基因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fā)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配
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
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 的遺傳因子
自由組合。
注: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現形和基因型的概念?;蛟谌旧w上的證明:
薩頓 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發(fā)現基因與染
色體的行為有驚人的一致性。因此得出推論:“基因是由染色體攜
帶著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的。也就是說,基因在染色體上,因為基
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边@是典型的“類比推理
法”。
摩爾根 此人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對薩頓假說持懷疑態(tài)度。
他以果蠅為實驗材料,發(fā)現果蠅眼色和性染色體相關。通過假說演繹、
實驗(測交)的方法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他還發(fā)明了測定基因位
于染色體上相對位臵的方法,并繪出了第一個果蠅各種基因在染色體
上的相對位臵,說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
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雜合體內,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在減數分裂生成配子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
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
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
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八、紅綠色盲癥:
道爾頓 發(fā)表了《論色盲》,成為第一個發(fā)現色盲癥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質:
格里菲斯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得出推論:被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
某種促成這一轉化的活性物質-“轉化因子”。這種轉化因子將無
毒性的R型活菌轉化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 將S型菌內物質進行提純鑒定,將不同物質分別放入R型活菌培養(yǎng)
基內,發(fā)現只有加入DNA的培養(yǎng)基內長有S型活菌。如果用DNA
酶分解從S型菌內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細菌發(fā)生轉化。由此
得出結論: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因為
DNA提純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對實驗結論表示懷疑。)
赫爾希、蔡斯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表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
到細菌的細胞中,而蛋白質外殼仍留在外邊。因此,子代噬菌體的各
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DNA遺傳的。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注:后來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為遺傳物質。因此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沃森 &克里克 通過物理模型法構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將磷酸-脫氧核糖骨架
安排在螺旋外部,堿基安排在螺旋內部的雙鏈螺旋。根據查哥夫(奧
地利)的信息,A=T,C=G。
、
十、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拉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
3、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盡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斷進化的,并且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釋。它揭示了生命現象的統(tǒng)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樣性是進化的結果;生物界千差萬別的種類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從而大大促進了生物
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發(fā)展。他著有《物種起源》一書。
和獲得性遺傳的觀點,未能正確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這是他提出的進化論的局限性。
注:(1)遺傳與變異的作用:
遺傳:微小變異得到積累加強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為自然選擇提供大量原材料。
(2)達爾文對生物進化的解釋:
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內因: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自然選擇是一個長期、緩慢、連續(xù)的過程。
(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意義與不足:
意義:能夠解釋生存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不足:不能對遺傳變異本質做出科學解釋
對進化的解釋局限在個體;
強調物種形成是漸變的結果,不能很好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等現象。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1)(2)生物進化的研究以種群為單位
注:(1)突變和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
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3)能夠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基因交流(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稱為物種。
(4)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叫隔離。隔離是物種
形成的必要條件。
(5)不同物種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間在相互影響中(競爭、互助)不斷進化和發(fā)展,
這就是共同進化。
(6)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三個層次。
(7)有人主張:中性突變(無利也無害)的積累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發(fā)現:
沃泰默 通過實驗發(fā)現:把稀鹽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腸腸腔內,會引起胰腺分泌胰
液。若直接將稀鹽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則不會引起胰液的分泌。他進而切
除了通向該段小腸的神經,只留下血管,再向腸內注入稀鹽酸時,發(fā)現
這樣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他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十分頑固的神經反射。
(因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除干凈)
斯他林&貝利斯 提出假設:這不是神經反射而是化學調節(jié)-在鹽酸的作用下,小腸黏膜
可能產生了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進入血液后,隨血流到達胰腺,引
起胰液的分泌。為此做的實驗是:將黏膜與稀鹽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將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發(fā)現能促進胰腺分泌胰液。這證實他們的假設是正確的。他們將這種物質稱為“促胰液素”,這是人們發(fā)現的第一種激素。
十二、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
達爾文 結論: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遞到下
部的伸長區(qū)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詹森 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拜爾 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
不均勻造成的。
注:這些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 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
溫特 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
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并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1934年 科學家首先從人尿中分離出生長素,命名為吲哚乙酸(IAA)
十三、能量流動特點的發(fā)現:
林德曼 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
分析,發(fā)現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二、高中物理的幾大科學實驗方法含義
高中物理的四個科學實驗方法:理想實驗法,等效替代法,控制變量法,建立物理模型法
1、理想實驗是指有些實驗條件不可能達到,但是按照已有實驗的變化規(guī)律或者趨勢可以推想出結果的實驗。如小球從高處滾下,滾到水平面上,平面阻力越小,小球滾得越遠(已有實驗)。由此推想,水平面光滑時,小球將一直運動下去(理想實驗)。
2、等效替代法是指效果相同的東西可以相互替代。如求合力(幾個力與一個力等效)求等效電阻(接若干個電阻的效果與直接接等效電阻效果相同)求交流點的有效值(熱效率與直流電相同)
3、控制變量法是探索影響物理量的多個因素時,先保證其它物理量不變,逐個改變其中一個物理量,看二者是什么關系。比如已經知道加速度與受力以及物體質量有關,就先保持質量不變,只改變力,結果發(fā)現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再控制力不變,改變質量,測出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
4、建立物理模型是忽略對研究問題無關或影響很小的次要因素,把它當成理想模型。如研究帶電體間相互作用時,把它們看成點電荷(只考慮帶電,忽略大小和形狀)。
三、科學實驗有哪些
1、穿透土豆的吸管。
這個實驗借助了空氣的力量,通過空氣的作用力將土豆扎穿。我們將吸管的一端用手指堵住,吸管內空氣的唯一出口就是扎入土豆的那一端,吸管內空氣體積在插入土豆的那一瞬間變小,對周圍的壓強將增大。
但這個力不足以大到可以推開手指和吸管壁,只能從相對比較薄弱的土豆中沖出去,所以我們就能夠用吸管將土豆穿透。
2、平衡鳥。
平衡鳥之所以會平衡,是因為添加回形針后,重心由鳥身體中部前移到鳥嘴巴,也就是說整只鳥實際的重心在嘴尖這點的下方。
把鳥嘴巴放在手上,就像一個籃子掛在手指上一樣,鳥就能夠穩(wěn)穩(wěn)的被托住。
平衡木運動員,能在平衡木上完美展現各種高難度的體操動作,也是因為運動員能很好掌控自己的重心,所以能夠達到平衡狀態(tài)。
3、智取紙幣。
將紙幣用手指快速敲打下來,是運用了慣性的原理。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是會讓物體保持靜止或者迅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抵抗運動狀態(tài)被改變的性質。
在快速抽取時,當紙幣移動的加速度大于摩擦力能提供的最大加速度時,硬幣和瓶子的移動速度相對落后,重力加上慣性,因此就不會移動。
4、懸空硬幣橋。
本次實驗,運用了一個基本力學原理:力矩。力矩在物理學里是指作用力使物體繞著支點轉動的趨向。
硬幣受到向下的重力以及下一層硬幣的托舉力,而且下一層硬幣最右側邊緣成為該硬幣的支點。當未懸空部分的硬幣力矩小于懸空部分的力矩時,硬幣就會掉下來。
當在該枚硬幣上面繼續(xù)疊放一枚硬幣后,增大了未懸空部分的力矩,使得這枚硬幣不會掉落。
以此類推,如果將整個U型結構看成一個整體,懸空部位的硬幣的力矩小于未懸空部位的力矩,所以整個U型結構能有一部分可以懸空而不掉落。
四、有沒有什么在家就能做的物理實驗最好牛一點的,我是高中生。謝謝
富蘭克林的故事
1746年,一位英國學者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并被電學這一剛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住了.隨后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在十八世紀以前,人們還不能正確地認識雷電到底是什么.當時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fā)怒的說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識之士曾試圖解釋雷電的起因,但都未獲成功,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是認為雷電是“氣體爆炸”的觀點.
在一次試驗中,富蘭克林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一團電火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足足在家躺了一個星期才恢復健康.這雖然是試驗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維敏捷的富蘭克林卻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電.他經過反復思考,斷定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于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并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但富蘭克林的偉大設想竟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電分家的狂人”.
富蘭克林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云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于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隨后,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顧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關于天上和人間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假說,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光輝的證實.
風箏實驗的成功使富蘭克林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名聲大振.英國皇家學會給他送來了金質獎章,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的科學著作也被譯成了多種語言.他的電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面前,富蘭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沒有退縮,經過多次試驗,他制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筑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但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祥的東西,違反天意會帶來旱災.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針拆了.然而,科學終于將戰(zhàn)勝愚昧.一場挾有雷電的狂風過后,大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高層房屋卻平安無事.事實教育了人們,使人們相信了科學.避雷針相繼傳到英國、德國、法國,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富蘭克林對科學的貢獻不僅在靜電學方面,他的研究范圍極其廣泛.在數學方面,他創(chuàng)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這兩種幻方性質特殊,變化復雜,至今尚為學者稱道;在熱學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爐子,可以節(jié)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稱為“富蘭克林爐”;在光學方面,他發(fā)明了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戴上這種眼鏡既可以看清近處的東西,也可看清遠處的東西.他和劍橋大學的哈特萊共同利用醚的蒸發(fā)得到負二十五度(攝氏)的低溫,創(chuàng)造了蒸發(fā)致冷的理論.此外,他對氣象、地質、聲學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yè)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并沒有“鼻子”,它靠什么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qū)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臺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fā),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后,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fā)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fā)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里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fā)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沒有只發(fā)光不發(fā)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fā)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fā)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fā)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fā)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fā)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fā)光效率,而且發(fā)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螢火蟲的發(fā)光器位于腹部.這個發(fā)光器由發(fā)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fā)光層擁有幾千個發(fā)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fā)出熒光.螢火蟲的發(fā)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chuàng)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fā)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后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于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余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tǒng)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里?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于發(fā)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fā)電器官.這些發(fā)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于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fā)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fā)電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fā)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fā)電器起源于某種腺體,位于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于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fā)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fā)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fā)電器官,那幺,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fā)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于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yè)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以上就是關于高中完成的科學實驗有哪些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杭州哪個職業(yè)高中比較好(杭州哪個職業(yè)高中比較好點)
杭州有哪些職業(yè)學校是正規(guī)的(杭州有哪些職業(yè)學校是正規(guī)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