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3-03-10 20:27:52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10        問大家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行業(yè)最低價)

    文章目錄列表: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一、廣東的古村落里有哪些是特別值得推薦的?

    在廣州,四年的大學生活,最受歡迎的就是去黃浦江古港口喝粥。廣州的古村落真的很美。如果在廣州擁有愛情,那就更美了。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第一次談到城市魅力,很多人認為西塘,宏村,烏鎮(zhèn),有神奇的廣東嶺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大穩(wěn)村去,6點去營地女人村看到星星,看到村里的小州的文學和藝術……每個古村落似乎都有一種天生的繪畫感。

    廣東梅州客家村有幾個都很好

    梅縣地區(qū),新城區(qū)有很多古老的村落,大埔,完好無損,但古民居的內部保存得很好,尤其是龍門周圍的客家傳統(tǒng)民居。梅州客家生活和福建客家發(fā)展的歷史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建筑與民俗風情不同,土樓與圍龍樓各有特色,值得一看。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寒假活動已經在梅州梅縣地區(qū)的幾家龍屋和幾個村莊

    全村整體比較好,是松口鎮(zhèn)和延陽鎮(zhèn)的橋溪村。梅江上的松口鎮(zhèn),岸邊的建筑立面很漂亮,自然生成凹凸,折疊很有趣。

    延安鎮(zhèn)近年來已發(fā)展成為延南飛田茶園的旅游景點。

    室內景觀設計得很好,自然植物、丘陵和茶園都是很好的景觀。

    但游客的步行道和其中的許多建筑并不是很受歡迎

    感覺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客家的特點,對裝飾和其他東西過于熱衷。下面的圖片是在延安市山山村平臺上的古老民居景觀。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有人說,這里的風格有點像鼓浪嶼

    但比之人潮洶涌的廈門更多了幾分閑逛的愜意,各種小玩意的價格也更加親民,不像旅行目的地,倒像是家門口的小弄堂,沒事就來消消食、散散步。

    在巷子里的酒吧,和朋友來一局殺人游戲;去古井旁的咖啡店,聽老板娘講她和貓的故事;失意時在木牌上寫下愿望,掛在院子里的樹上。

    二、梅州的旅游景點有哪些?

    龍鯨河漂流

    龍鯨河漂流,漂程9.8公里,落差40米,游客穿著救生衣,乘坐兩人座的無動力充氣橡皮艇順流而下,在驚濤駭浪中自己駕馭著小舟,有驚無險,新奇刺激!在平緩如鏡、水清見底的水潭,游客還可以象魚兒一樣自在暢游,或者船與船之間互相水戰(zhàn)!

    華僑圍屋

    坐落于梅縣白宮富良美村,又名聯(lián)芳樓,為華僑捐資所建。 該圍屋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環(huán)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鐘樓式大門,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飾以動物和花草浮雕,鐘樓上端則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雄鷹展翅、天使臨門等塑像。正樓大門的陽臺下,還雕有郭子儀拜壽群像,工藝精巧。正觀整座樓面,富麗堂皇。圍屋內分建房室一百多間,堂、廳、房間、走廊、天井的設計都十分巧妙

    雁南飛茶田

    這里既是一座美麗的茶園,也是一個非常雅致的度假村。于1997年10月開放,被贊為“綠野明珠”。這里有層巒疊翠的茶園,潺潺的流水和如茵的綠草。園內的服務十分周到,游人可以免費品嘗茶園里出產的茶葉。園中有16幢造形雅致的別墅,可以租用。

    交通:雁南飛距梅州45公里,交通方便,它緊鄰靈光寺和葉劍英故居,建議同時游覽這三個景點。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靈光寺

    靈光寺是廣東省五大名寺之一。創(chuàng)始人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圓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壽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粵東監(jiān)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更名靈光寺,現(xiàn)正門石匾上所刻"靈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寫的。靈光寺有"三絕"。

    其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其二絕是,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經常香煙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煙薰人,傳說是因為殿頂的藻井所起的作用。 三絕是大雄寶殿后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

    人境廬

    人境廬取意于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杰出的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坐落在市區(qū)東山大橋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故居占地面積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會客廳、書房、臥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lián),如會客廳對聯(lián):“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huán)列自家山”,另有一聯(lián):“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huán)境。

    葉劍英故居

    葉劍英元帥故居依山傍水,林木蔥籠,1897年4月28日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元帥就出生在此,并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時代。

    故居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間農舍、泥土石灰混合結構,共有15間房子,其中4間為葉帥家所有。右側第一間是廚房,第二間為葉帥父母親的臥室,墻上懸掛著葉帥雙親的遺像,臥室里擺著古典風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側后角二間分別是葉帥少年時代的臥室及書房。

    神光山

    神光山,海拔360米,山高100米,山上林木參天,曲徑通幽,古跡甚豐,為歷代文人墨客暢游之地。每年重陽節(jié)赴神光山登高、祭祀、賽神會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歲月推移,朝代更迭,原有的寺廟亭塔經受風雨侵蝕而廢壞。八十年代,山南的墨池及石古大王、白沙大王、三山大王等廟壇,或經修葺,或經重建,均復原如初。神光寺及其它古跡僅剩遺址。1984年,泰籍華人、泰國"龍福寺"住持彰慈大師石善光倡議并為首募建神光寺,現(xiàn)已竣工開放。

    千佛塔

    鐵塔分為七層,身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邊長1.6米,為生鐵鑄成,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合計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原塔建于修慧寺,因寺毀,清乾隆初年嘉應州官王者輔將鐵塔移于梅城東巖山頂,上面蓋亭宇,周圍筑欄桿,并砌石階,以供游覽者登 臨觀賞。中間嵌以黃遵憲的<<南漢修慧寺千佛塔歌>>及<<重修千佛塔記>>。

    五指山

    “五指美景、人間仙境”,這是原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呂志先暢游五指石后的美好贊嘆。五指石因拔地而起、形同五指擎天的五座石峰而得名。景區(qū)方圓16.8平方公里,擁有“丹霞地貌、森林生態(tài)、人文古跡”三大景觀,具雄、險、奇、秀、幽、古的特色?!拔迤妗保雌媸⑵嫣?、奇縫、奇洞、奇樹)和“八景”(即劍門、石林寺、隆武殿、混元塔、聰明泉、一線天、青云路、仙人床)。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

    元魁塔 

    位于距梅縣松口鎮(zhèn)四公里處的梅江下游北岸,為明末翰林學士、東宮侍講李二何主持修建于明萬歷年間。此塔為樓閣式八角形塔,共7層,高40余米。塔底正門有李二何親撰的對聯(lián): “瀾向閣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 峰呈天外秀,萬年騰奎壁之光 ”。

    泮坑

    泮坑風景區(qū)位于梅州市梅江區(qū)三角鎮(zhèn),離市區(qū)7公里,占地47平方公里,三面環(huán)山,林木蒼翠,風景不錯。 景區(qū)內主要有泮坑公王廟、“泮溪飛瀑”、念慈亭等景點。區(qū)內設有茶座、餐館、游艇、水上飛機等旅游設施。

    三、梅州好玩的景點有哪些

    梅州享有“廣東漢劇之鄉(xiāng)、廣東漢樂之鄉(xiāng) 、金柚之鄉(xiāng)”的美稱。那么梅州好玩的景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梅州好玩的景點有哪些

    豐溪森林

    豐溪森林度假區(qū)位于粵東東北部、大埔北部,距縣城54公里,梅州市123公里,龍巖市73公里,與永定縣毗鄰,全區(qū)面積30.2平方公里,屬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內峰巒疊嶂,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夏天氣溫為2428℃,冬天氣溫為210℃,整個山系屬水珠山系,地勢較高,海拔在600-1100米之間,山坡度為25℃-60℃,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為粵東旅游避暑好去處。

    神光山

    神光山,海拔360米,山高100米,山上林木參天,曲徑通幽,古跡甚豐,為歷代文人墨客暢游之地。每年重陽節(jié)赴神光山登高、祭祀、賽神會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歲月推移,朝代更迭,原有的寺廟亭塔經受風雨侵蝕而廢壞。八十年代,山南的墨池及石古大王、白沙大王、三山大王等廟壇,或經修葺,或經重建,均復原如初。神光寺及其它古跡僅剩遺址。1984年,泰籍華人、泰國"龍福寺"住持彰慈大師石善光倡議并為首募建神光寺,現(xiàn)已竣工開放。

    客家公園

    客家公園位于梅州市東區(qū)小溪唇,占地163.2畝,2005年3月28日動工興建,以黃遵憲故居人境廬、榮祿第為基礎進行擴建和整合,分為紀念景區(qū)、人文秀區(qū)、服務小區(qū)三大功能區(qū)。新建博物館、院士館、將軍館、僑領館、紀念亭、詩林、碑林等眾多設施,集客家建筑、客家文化藝術、客家民俗風情于一處,成為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客家大觀園”。

    葉劍英紀念園

    葉劍英紀念園在原有葉劍英元帥故居和紀念館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擴建與充實,現(xiàn)已擴展為四大功能區(qū):人文景區(qū)、紀念景區(qū)、生態(tài)林區(qū)、旅游休閑服務區(qū),并增建公園、廣場、湖池、橋廊等新景物。新紀念館依山而建,高三層,外觀呈幾何構造,氣勢恢弘,極具現(xiàn)代化氣息,融美觀和實用于一體,共分為四個展廳。通過大量圖片、實物、藝術品的展示,集中而生動地展現(xiàn)出葉劍英元帥偉大光輝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人境廬

    人境廬取意于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杰出的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市區(qū)東山大橋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座故居占地面積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會客廳、書房、臥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lián),如會客廳對聯(lián):“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huán)列自家山”,另有一聯(lián):“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huán)境。進入人境廬,你就會感到這是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 黃遵憲,字公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緒年間。雖然只是一位舉人,但他博學多才,又有一顆愛國憂民之心。光緒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晉升為駐日使館參贊,成為駐日參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與參謀。在駐日友贊四年內,著重研究日本歷史,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后寫成一部50多萬字的。這部書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日本歷史的專著,同時也成為日本的第一部“國史”,它為當時中國的政治改革運動---即戊戌變法維新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梅州豐順

    歷史沿革

    豐順縣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當時,兩廣總督鄂爾達巡視潮州府海陽縣豐政都通判府(在今豐良鎮(zhèn))后,上表具奏戶部,應請豐政一都,并割嘉應、大埔、揭陽各鄰近田糧戶口,于通判府城地方開設縣治。乾隆三年,準析海陽豐政都一、二、三圖,揭陽縣藍田都九圖、十圖,大埔縣清遠都白芒社和嘉應州程鄉(xiāng)縣萬安都的徑心、環(huán)清、建橋三堡等田糧戶設置新縣。欽定縣名豐順??h署駐豐政都湯田(今豐良鎮(zhèn))。

    “豐順”之名,由來已久,據縣志載:明崇禎初(1628年)已有豐順營設置;又據豐良東關坳石刻:清順治九年(1652年),里人吳六奇立的“金湯鞏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豐順吳府4字。建縣后,始屬廣東省巡撫、兩廣總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備道。辛亥革命后,屬廣東省政府潮循道。民國廿五年(1936年)屬廣東省政府第五行政區(qū)督察專署。解放后屬興梅專區(qū)專員公署,縣治由豐良遷湯坑。1953年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屬汕頭專署。1958年撤銷豐順縣,將全縣8個公社中湯坑、八鄉(xiāng)、豐良、潘田劃入揭陽縣,大龍華、�隍、黃金、潭江劃入大埔縣。1961年恢復原建制的豐順縣,縣城仍駐湯坑鎮(zhèn),屬汕頭專區(qū)。1956年屬梅縣地區(qū),今屬梅州市。

    地理概況

    豐順縣地處東經115° 30’ -116° 41' ,北緯23° 36' -24° 13' 。位于廣東省東部,梅州市南端,東毗潮州,南鄰揭陽,西連五華、興寧 ,北接梅縣、大埔 。是梅州市和贛南、閩西地區(qū)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經之地。全縣總面積2710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

    豐順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山清水秀。縣城年平均氣溫21.4°C ,年日照時數1938.8小時,全年無霜期322天。縣城平均降雨量為1776.1毫米。

    行政區(qū)劃

    全縣轄16個鎮(zhèn)和1個國營農場,263個村民委員會和14個居民委員會??h城設在湯坑鎮(zhèn)。

    交通運輸

    縣城西距廣州475公里,北距梅州111公里,南距汕頭78公里,距揭陽海關31公里。全縣水陸交通便利,客貨運輸快捷,廣梅汕鐵路 、梅汕高速公路和國道206線貫通南北,縣城南端有火車貨運站 、客運站。省道1940線、1935線及韓江水流橫貫東西??h內實現(xiàn)村村通公路,縣城到各鎮(zhèn)道路全部實現(xiàn)水泥硬底化。

    區(qū)域人口

    全縣總人口65萬,其中畬族360多人,其余為漢族。居民主要操客家話和潮州話。旅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達4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尤以泰國為多。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同時又是著名的溫泉之鄉(xiāng)和旅游之鄉(xiāng)。

    優(yōu)勢資源

    豐順縣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然資源豐富??h內主要自然資源有:

    (1)水力資源: 豐順縣河流分屬韓江及榕江兩大水系,河川徑流主要受降水補給。該縣降水量多,相對濕度大,蒸發(fā)量較少,形成地表水資源豐富。根據有關部門的測算,全縣多年平均徑流量27.356億立方米(不包括韓江過境水量),單位面積產水量101.7萬立方米/平方公里,耕地畝均水量為9326立方米,人均水量為5049立方米,均大于全國、廣東省及梅州市的平均水平。 豐順縣水能資源也較豐富,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為20.5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fā)裝機容量12萬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40千瓦,人均擁有量0.2千瓦,均高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分別為30.2千瓦/平方公里和0.10千瓦/人)。�

    (2)地熱資源: 豐順縣是廣東省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的縣份之一,素有“九湯十八 ”之稱。全縣共有水熱活動區(qū)16處,地下溫泉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藥用療效高,自然出露點多,除應用于地熱發(fā)電與水產養(yǎng)殖外,富含氡元素的溫泉還廣泛用于旅游、療養(yǎng)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開發(fā)和利用價值,全國第一座地熱試驗電站就建在縣城南端,1993年還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溫泉旅游度假區(qū)。

    (3)礦產資源: 豐順縣地下礦產資源品種較多,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黃鐵礦、鎢礦、鉛鋅礦、錫礦、輝鉬礦、銅礦、伴生金、銀、砂金、葉臘石,高嶺土、陶瓷土、鉀長石、石英石及稀土等礦產;還有遍布全縣的花崗巖,種類達20多種,其中黑色輝綠巖和翡翠紅花崗巖藏量可觀,是具有極大開采價值的高級建筑裝飾材料。

    (4)旅游資源: 豐順風景秀麗,名勝頗多。主要人文景觀有省級溫泉旅游度假區(qū)、龍鯨河漂流、冰臼奇觀、龍歸飛瀑、揭?guī)X飛泉、銅鼓峰觀日出、八鄉(xiāng)山風情游、相思河生態(tài)游、濟公殿、太平古寺、地熱發(fā)電、溫泉浴池、畬族風情、埔寨火龍、豐良斜塔、普濟船橋、金日溫泉度假村以及宋末皇帝趙 在留隍萬江的美好傳說、以及清代政治革新家丁日昌和周恩來、朱德、陳毅、李堅真等革命前輩的珍貴史跡。

    歷史名人

    吳六奇(1607—1665)字鑒伯,號葛如,綽號吳鉤,豐順縣豐良鎮(zhèn)南廂大衙人。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嗜酒好賭,蕩盡家產而充為郵卒。后浪跡粵閩江浙。在浙江海寧,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贈資遺歸,并薦入伍。糾集鄉(xiāng)勇,稱雄鄉(xiāng)里,鎮(zhèn)壓義軍,成了地方軍閥,為明廷賞識。萬歷帝封他為總兵。1650年率部降清,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賞賜,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歿后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謚順恪。御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于大埔縣湖寮虎山下,御制碑文、祭文、遣官祭葬。馀暇讀書,工書法。著有《忠孝堂文集》。

    吳逸志(1896—1962)名福勝,字錫祺、學行,豐順縣豐良鎮(zhèn)莘陂村人。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柏林大學。北伐戰(zhàn)爭時任第四軍團長、支隊長,第八路軍總參謀。廣東國防設計委員,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1937年4月1日任少將。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第九戰(zhàn)區(qū)前敵參謀長。1939年7月12日任中將。曾任教育部部員、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兼治海航政局局長。1938年3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代表。1949年2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去臺灣后,于1958年前后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臺北區(qū)兩權第一研究組召集人。在臺灣去世。軍事著作尤多,詩文甚佳。新《豐順縣志》有傳。

    鄭國翰,南宋進士,揭陽縣藍田都六圖(即今豐順)人,曾辭官歸里,在飛泉嶺下筑“藍田書莊”,招集生徒講學,又在巖側建“攬勝亭”,以觀瀑景。與鄭國翰同榜進士的朱熹,江西婺源人,曾任秘閣修撰,與鄭交往密切,常游揭陽,寓于藍田書莊,偕游飛泉嶺。題寫“落漢鳴泉”四字,后刻于石壁,并賦詩云:“梯云石磴羊腸繞,轉壑飛泉碧玉斜。一路風煙春淡薄,數聲雞犬野人家?!?00多年來,不少賢達高士結伴到此登臨懷古,留下了墨跡和詩文。揭?guī)X飛泉勝景絢麗多姿,諸如“秦皇驛站”、“白鶴仙神壇”、牛汶溪中的“犀牛望月”、泰國豐順會館興建的豐華亭等,都足以令游人流連忘返。距縣城13公里,還有一處“龍歸飛瀑”勝景,是粵東最大的瀑布,寬46米,落差56米,其聲如雷,氣勢如虹,水霧彌漫整個景區(qū),周圍植被茂密,風景秀麗,到此一游,當能吸納浩然之氣。

    丁日昌,晚清政治家、洋務運動實干家,1823年生于豐順湯坑。早年因為熟悉洋務而被曾國藩、李鴻章等賞識重用,歷任江西萬安知縣、蘇松太道、江蘇巡撫、福建巡撫等職。在江蘇任上,短短三年便處理積案27萬多宗,曾兩次巡察臺灣,親錄丘逢甲為童試第一名。他積極倡導與主持洋務運動,1863年,李鴻章委派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制炮局,1865年協(xié)助李鴻章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家最大軍用工業(yè)——江南制造總局,任總辦?;I劃創(chuàng)建了中國輪船航運事業(yè),并繼沈葆楨主持福州船政局。主持駕設我國首條電報線,倡建首條自己設計建筑的鐵路。在外交事務上能全力維護民族尊嚴,抵御外侮,為保護華僑而倡議設立使館。熱心新學,大力促成了我國首批公費留學生的派遣。他體察民情,寬恤民力,深得人民愛載,1877年退休還鄉(xiāng)時,福建百姓高呼“留中丞,活百姓”。丁日昌是我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藏書達10余萬卷。文史著作很多,《持靜齋書目》、《百蘭山館政書》、《百蘭山館詩鈔》、《海道圖志》和《撫吳公牘》等依然流行于世,為后人所推崇。因積勞成疾,1882年在故里病逝,終年59歲。

    丁惠康(1868--1909.6.17)字叔雅,號惺庵,豐順縣湯坑鎮(zhèn)金屋圍人,丁日昌之子。幼隨父居揭陽,受父教誨,博覽家藏群書,常作詩文。20歲赴京讀書,結交名流譚嗣同等,憂國傷時,研討方略。廣東總督岑春煊派其赴日本考察學校,后在廣州主辦學堂事務。辭職后在北京閑居,郁度晚年,逝于京。有《丁征君遺集》。

    李堅真(1907.1.14—1992.3.30)女,豐順縣小勝鎮(zhèn)東葉村人。嬰兒時被賣至黃金鎮(zhèn)白溪蕉頭窩村。青年時期從事革命活動。參加紅軍 兩萬五千里長征。任職至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曾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和中顧委委員。出版有《李堅真山歌三百首》、《李堅真回憶錄》等書?!敦S順縣志》有傳。

    丁家駿(1909-1997)被稱為泰國的石油巨子。廣東豐順縣人。丁為清代名臣丁日昌的后人,1952年,前赴泰國定居,設立泰油貿易有限公司、亞洲石油公司等公司,并獲美國鐘標(賓賽)潤滑油及西雅圖巴達油精公司產品在泰國及香港總代理權。1983年設立了潤滑油及油脂調和廠,并成為泰國最大的油脂供應商。估計家族財產約有3億美元。 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長、泰中友協(xié)副會長。著名僑領、實業(yè)家、慈善家。為慈善公益事業(yè)及泰中友誼和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貢獻。

    李國平(1910—1996)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1933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同年任廣西大學講師。1934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深造,1937年回國后在中山大學任教,后又選送法國巴黎龐加萊研究所工作??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回國,歷任四川大學數學系教授,后任武漢大學數學系教授、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研究所所長等職。

    他是中國函數論、數學物理學與系統(tǒng)科學等學科的主要奠基人與倡導人之一。為數學計算技術運用于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已出版的專著18部。他博學多才,文理兼長,愛好書法繪畫,長于詩詞歌賦。1996年2月病逝,享年86歲。

    豐順起義

    1927年4月21日和5月15日,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豐順縣農民自衛(wèi)軍與農民群眾曾先后發(fā)動了圍攻縣城的起義。第2次起義失敗后,參加起義的農軍退到九龍嶂等地區(qū),并于10月間在九龍嶂成立了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1928年2月2日,根據中共東江特委關于舉行年關大暴動的指示,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委和團黨部發(fā)出《告豐順縣吳姓的工農革命書》,號召吳姓工農群眾團結起來,集中在土地革命的旗幟之下,同其他個姓群眾一道向反動派發(fā)起進攻。2月11日,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和農民自衛(wèi)軍2000多人,以及6000多名農會會員在團長鄭興指揮下,高舉黨旗、工農革命軍軍旗和犁頭旗,兵分四路鄉(xiāng)縣城進發(fā),并在良鄉(xiāng)河岸筑起碉堡與縣城對峙。當晚7時,各路農軍分別由張之翰、張雪山、張百榮、張其坤、張弼倫等帶領,配合鄭興、張?zhí)┰?、蔡若愚、黎鳳翔指揮的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開始攻城。夜9時許,農軍摧毀了河對岸敵人的防御工事,然后向城內的敵人發(fā)起10多次沖鋒。城內的敵人謊成一團,國民黨縣長馮熙周向汕頭國民黨政府求救。接著,馮熙周急調湯坑黃奪標率“工軍”和田貝、張坡、橋背等鄉(xiāng)吳姓保安隊前來解圍。12日,農軍在良鄉(xiāng)的火藥庫不慎爆炸,縣城保安隊乘機進攻暴動隊伍在良鄉(xiāng)的大本營,雙方展開巷戰(zhàn)。敵人放火燒毀農軍營房,迫使農軍向大湛等地撤退。13日,工農革命軍和農軍北路、西路負責人召開占地會議,調集兵力于14日向縣城反攻。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分別從縣城的西路、北路組織進攻,并從各鄉(xiāng)組織了500名“敢死隊員”,從雙螺口鄉(xiāng)縣城反攻。農軍雖斃、傷敵10余人,但攻城未果。此時,國民黨湯坑區(qū)長黃奪標已帶領保安隊、“工軍”等反動武裝數百人來援。國民黨軍第13軍第2師副師長兼第5團團長周濟民,于15日也從梅縣帶領第5團趕到豐順。國民黨援軍分頭進攻各處農軍據點。時逢縣城一代流行鼠疫,人災天禍一并降臨。為了保留實力,鄭興召集各路領導人研究形勢,決定分散撤退。

    1929年4月4日,中共廣東豐順縣為遵照東江特委的指示,率工農革命軍東路軍第10團、第12團和農民赤衛(wèi)隊數千人發(fā)動了武轉起義。

    1929年1月1日,中共豐順縣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選舉產生了新的縣委,黎鳳翔為書記。之后新的縣委在全縣發(fā)展組織,建立工農武轉。不久,豐順湯坑的反動武裝“進剿”八鄉(xiāng)山革命根據地,被古大存部擊敗。敵復于4月5日糾合反動勢力圍困八鄉(xiāng)山。為解八鄉(xiāng)山之圍和在全縣開展土地革命掃清障礙,縣委決定:繼和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第12團和權限的農民赤衛(wèi)隊,在全縣發(fā)動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起義。起義前,豐順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和豐順軍事委員會組成聯(lián)合指揮部,由豐順赤衛(wèi)隊總隊長劉春任總指揮。共分5個暴動區(qū):第1暴動區(qū)為東北片,分別攻打國民黨區(qū)政府所在地黃金和留隍;第2暴動區(qū)為豐順附城地區(qū),各鄉(xiāng)同時動作,攻打各鄉(xiāng)國民黨政權;第3暴動區(qū)為湯坑區(qū),以游擊斗爭牽制八鄉(xiāng)山的敵人不來增援;第4暴動區(qū)為潭江區(qū),配合第1暴動區(qū)作戰(zhàn)。4月6日,中共豐順縣委書記黎鳳翔率領第12團和第4區(qū)赤衛(wèi)隊和革命群眾二三百人在潘田的鐵坑集合。次日晨,即向黃金市發(fā)起攻擊。起義隊伍包圍了國民黨第4區(qū)治安會和警署,活抓國民黨治安會主席、聯(lián)防主任劉欽堂和3名警兵,繳長短槍20余支。與此同時,縣軍委負責人陳仕珍帶領紅軍和赤衛(wèi)隊200余人,從潘田和黃金市出發(fā),向留隍推進。12時抵達留隍,與敵激戰(zhàn)半小時,即占領制高點留隍中學。分頭搜索街道,守敵潰散。戰(zhàn)斗中俘敵10名,繳槍20余支,鎮(zhèn)壓反動分子1名。在第2暴動區(qū),下湯、馬圖、上林、過橋、葉畬等鄉(xiāng)均同時暴動。7日晚,農軍和群眾1000多人攻進下湯國民黨百美警衛(wèi)隊駐地,俘警衛(wèi)隊隊長等9人,繳槍20余支。接著,起義隊伍圍攻國民黨雙溪警衛(wèi)隊,擊斃警衛(wèi)隊隊長張聲。在馬圖,工農革命軍派兩名攜駁殼槍的隊員率農軍和群眾數百人,攻下向治安會和警衛(wèi)隊,擊斃警衛(wèi)隊員1名,俘治安主席和警衛(wèi)隊教官個1名,繳槍10余支。工農革命軍第10團9名戰(zhàn)士率農軍和群眾圍攻上林鄉(xiāng)治安會和警衛(wèi)隊,俘治安會主席朱介之和警衛(wèi)隊長朱華等9人,繳槍10余支。豐順縣城附近各鄉(xiāng)農軍向建橋發(fā)起攻擊,復活反動分子10余人,繳槍10余支。葉舍的農軍和群眾于6日晚,攻打鄉(xiāng)治安會,斃敵1名,收繳槍80余支。馬圖像的赤衛(wèi)隊在軍隊的配合下,打下了頑固的銀窟據點,繳槍30余支。在第3暴動區(qū),工農革命軍第7團和第3區(qū)農軍擊退了國民黨對八鄉(xiāng)山的進攻,斃俘敵6人,繳槍20余支。

    豐順全縣起義,共攻陷國民黨區(qū)公所兩個,以及13個鄉(xiāng)公所,斃敵11人,俘敵174人,繳槍341支。至次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 農村的斗爭由抗租發(fā)展到沒收分配土地,推翻豪紳地主政權。

    文物考古

    地處蓮花山脈深處的豐順縣建橋鎮(zhèn)發(fā)現(xiàn)一座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古城,至今已逾600年。

    這座被當地人稱為“建橋圍”的古城占地面積近1平方公里,城內占地1.57萬平方米,整座建筑外形像一座城堡,呈長方形,外圓內方,古城四周有護城河水環(huán)繞,遠眺整座城像浮在水面的一條大船。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及古城四周數千米既當城墻又當屋墻的城墻,至今仍保存完好并非常堅固。城門外墻高而厚,城門內架設木樓棚和內寬外狹槍眼孔,結構緊湊,并設封火墻不露桁桷,利于群居和防賊御敵。

    元末建橋圍的創(chuàng)建者目前已無據可查,但據當地史料記載,建橋地屬丘陵山區(qū),土地肥沃,有利農耕,地處山嶺均屬蓮花山脈,南北兩面高山屹然對峙,有利于林業(yè)開發(fā)。建橋圍古城最后形成的建設者為明代中期梅州州牧張德達。他原居福建上杭,在任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州牧時,遭戰(zhàn)火紛爭難歸故里,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在此創(chuàng)基。

    如今城內約有上千間房屋。這里既留存有元末古巷,更多的房屋是明代飛檐式的四合院建筑,也有清代防火山墻式建筑混雜其中,它是目前梅州地區(qū)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保存有元、明、清三朝古建筑的古城。

    從小在古城長大的豐順縣供電局張局長告訴記者,建橋圍古城遵循外圓內方的理論,建造橢圓外廓,內圍屬方形。古城內商鋪俱全,冷兵器時代抵御外來強敵時,四座城門一關派人防御,古城便固若金湯,城中居民一兩個月不出城門仍可過平時一樣的正常生活。

    古城設計還有幾個奇特之處:一是城內街道和古巷里看不到一條排水渠。但不管下多大的雨,城內從不會淹水;二是城內建筑物的通風采光設計令人叫絕,大大小小24幢四合院式建筑,每幢建筑物的通風采光都恰到好處,冬暖夏涼;三是防火設計非常先進,除古城四周有護城河環(huán)繞外,房與房之間還建有防火山墻,家家戶戶院子里都有水井與廚房相近,井水長年不枯,既便于生活,也利于防火,數百年來城內從沒有發(fā)生過大的火災。

    歲月悠悠,600多年來,戰(zhàn)火兵燹不斷,外面世界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建橋圍古城卻固若金湯般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這得益于古城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古城居民家中,張貼在廳墻上用毛筆正楷書寫的《朱子治家格言》仍觸目可見。在這里,歷史沉淀了先人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孝、崇文、安貧樂道,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古城人的生活。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梅州特色建筑景觀設計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梅州沉浸式花園景觀設計

    梅州歐式花園景觀設計

    梅州天井花園景觀設計

    成都年輕的住宅景觀設計(成都年輕的住宅景觀設計公司)

    平面上形成空間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