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兵馬俑人工景觀設計(兵馬俑人工景觀設計圖)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兵馬俑人工景觀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一、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整體的動靜和諧統(tǒng)一中,蘊含著無窮的威力,流露出藝術設計者對秦王軍威的仰慕和崇敬。作為雕塑個體,形象的具體化,面部個性化的特點增加了軍陣的勃勃生氣。
秦兵馬俑的寫實并不只是簡樸地按照現(xiàn)實摹刻下來,而是經(jīng)過了藝術的處理。不同的人物形狀,不同的官階,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這些都體現(xiàn)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見它的造型刻畫不僅實現(xiàn)“形似”而且還達到“神似”。
價值影響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于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于成熟的標志。
它既繼承了戰(zhàn)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tǒng),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二、秦兵馬俑有什么特點?
在秦始皇陵墓的周圍,環(huán)繞著那些氣勢磅礴、數(shù)量極多的陶俑。它們形態(tài)各異,連同它們的戰(zhàn)馬、戰(zhàn)車和武器,成為現(xiàn)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3座兵馬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nèi)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5萬多件青銅兵器??觾?nèi)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wèi)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wèi)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一號坑最大,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huán)形方陣。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zhàn)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坑東端有3列橫排武士俑,手執(zhí)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后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zhí)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zhàn)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后衛(wèi)部隊,有武士俑500余件,戰(zhàn)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zhàn)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一號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tài)、服式、發(fā)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tài)逼真,排成3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鎧甲外,其余均穿短褂,腿扎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fā),挽弓挎箭,手執(zhí)弩機,似待命出發(fā)的前鋒部隊。
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xiàn),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zhàn)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zhàn)車等3個兵種混合編組的陣容,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整個軍陣就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二號坑呈曲尺形方陣,坑內(nèi)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zhàn)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二號坑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zhàn)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和騎兵俑方陣4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fā)現(xiàn)。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補弩張緩慢的缺陷。第二個單元位于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zhàn)車組成方陣。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后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馭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于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zhàn)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后除3名車士外,還配有8個至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一三列為戰(zhàn)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執(zhí)弓。俑坑內(nèi)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秦俑表現(xiàn)的是古代軍事題材,但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zhàn)、將士廝殺的戰(zhàn)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從傭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做“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秾O臏兵法》說“在騎與戰(zhàn)者,分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zhàn)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呈凹字形。三號坑經(jīng)推斷是用來統(tǒng)帥一二號坑的軍幕。
門前有一乘戰(zhàn)車,68個衛(wèi)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nèi)。這樣一種陣容,可判斷一號坑為右軍,二號坑為左軍,充分表現(xiàn)了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巧奪天工的多軍事和藝術才能。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nèi)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春秋戰(zhàn)國之前的戰(zhàn)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戰(zhàn)爭規(guī)模的增大,作戰(zhàn)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當?shù)倪^洞中。
秦皇陵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但每一個兵士的臉型、發(fā)型、體態(tài)、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人和馬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統(tǒng)一六國之后,秦國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秦俑大部分手執(zhí)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jīng)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zhàn)武器。
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xiàn)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截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富有生氣??v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zhèn)涞墓俦蜗螅€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zhàn)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xiàn)它們內(nèi)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xiàn)2000多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不僅僅在于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余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guī)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后方則是指揮部。
那數(shù)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武士,數(shù)百匹曳車的戰(zhàn)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將士們有的頭挽發(fā)髻,身穿戰(zhàn)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fā),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的騎士,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有頭戴長冠的馭手,兩臂前伸,雙手握韁,技術熟練;有頭戴長冠穿戰(zhàn)袍的下級指揮官,著長甲,手執(zhí)吳鉤;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tài)、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一般戰(zhàn)士俑也是各有表情:有的嘴唇呶起胡角反卷,內(nèi)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都刻畫一個“思”字,由于表現(xiàn)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后者沉靜文雅。
其中,騎兵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zhàn)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們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zhàn)術特點密切相關。每匹戰(zhàn)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地立于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
三、簡述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色。
工匠們用寫實的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diào)“明德保民”。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
兵馬俑種類介紹:
1、車兵俑
車士,即戰(zhàn)車上除馭手,駕車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戰(zhàn)車上有兩名軍士,分別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
2、武士俑
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shù)量為最,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zhàn)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zhàn)力量分布于整個軍陣之中。
3、騎兵俑
由于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始皇兵馬俑
四、秦始皇兵馬俑究竟是怎么制造出來的?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chǎn),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nèi)。[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zhàn)車、戰(zhàn)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fā)現(xiàn)。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guī)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jù)《史記·高祖本紀》[12] 、《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13]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14] 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后,大規(guī)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毀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脊虐l(fā)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后造成的
依據(jù)破碎的陶俑為我們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測,陶俑的頭和手是用模子制成粗胎后再進行細部雕刻的。俑頭的制作多用合模法制成,就是將俑頭分為大致相等的前后兩半,分別用單片模制作,然后將兩片單模組合粘接在一起成為頭的大型。合模線多數(shù)位于耳后,一般比較整齊,沒有交錯結構的痕跡。與俑頭相連接的脖頸都是空心的。俑頭制成初胎后,再堆泥貼接耳朵、發(fā)髻、發(fā)辮、冠幘,并進行面部五官的細部刻劃。頭部雕飾的重點是五官、胡須和發(fā)絲。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礎上再經(jīng)過精心的雕刻、修飾來完成的,以表現(xiàn)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陶俑胡須和發(fā)型也是表現(xiàn)人物特征的重要方面,其刻劃手法也變化多樣,俑頭雖是模塑結合,但經(jīng)過細部的雕飾后,模制的意味已經(jīng)淡薄,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面容。加上制作俑頭的模子有許多種不同的臉型,因而使陶俑的形象更加豐富多彩。也有學者根據(jù)對殘損陶俑做的實地考察提出,“千人千面”的俑頭并非用模具制造而成的,而是工匠直接對俑頭的捏塑,從而提出俑頭的造型并非標準化生產(chǎn)的觀點。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兵馬俑人工景觀設計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wǎng)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設計創(chuàng)意文案(設計創(chuàng)意文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