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杭州獨有的民俗有哪些(杭州獨有的民俗有哪些地方)

    發(fā)布時間:2023-03-29 16:52:21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563        當前文章關鍵詞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杭州獨有的民俗有哪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杭州獨有的民俗有哪些(杭州獨有的民俗有哪些地方)

    一、杭州民俗

    杭州風俗

    春節(jié)的習俗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浙江各地的風俗與全國一樣,新春佳節(jié)也特別隆重、熱鬧、慶?;顒右约闉楹诵模S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風俗。

    1、初一必講吉利話:

    《西湖瀏覽志》載,明代杭州等地春節(jié)每家每戶在廳堂上把柏樹的枝桿插在柿餅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應“百事大吉”之句;因為柏、柿、桔即“百事吉”諧音。

    2、小年夜的習俗:

    蘇杭一帶把正月初三作為“小年夜“的習俗,這一天不能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這天每戶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備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欄旁,并將除夕在井欄上新貼的紅紙封條揭去,名曰:“開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戶戶購買“寸金糠”供祖宗,討個“日進寸金”的吉利。

    元宵節(jié)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jié)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p>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jié)又延為五天,以應“五谷豐”的吉兆。據(jù)《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迪锏闹娙酥焓缲懺鴮懴隆对埂吩~說:“花市如燈晝?!备瞄T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nèi)f化,琳瑯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chǎn)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jié)成網(wǎng)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zhuǎn)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chǎn)的無骨燈。此燈制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并東市西坊搭臺,上,坐觀,臺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nèi),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jié),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來看太平?!?/p>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jié)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后,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jù)《江鄉(xiāng)節(jié)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jié),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端午節(jié)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jié),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故又稱端午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節(jié)起源的說法不一,浙江一帶在魏時期已開始成為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龍舟競渡尤盛。據(jù)《杭俗遺風》載:西湖龍舟四五只,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秋千架,均為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若做勝會,大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zhuǎn),魚貫而行。如拋物件,各龍舟水手爭搶。最難搶的是錢和鴨子二物。錢下水則沉,鴨子下水則游,各舟你爭我逐,大為可觀?!皳?jù)康熙《杭州府志》載:龍舟在祀神享先之后,各至河于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shù)十艘,崖上人如蟻,近日半山龍舟爭,俱于朔日奔赴,游人雜沓,不減西湖中。

    乞巧節(jié)的習俗

    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是傳說中天上的牛朗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在民間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又名“乞巧節(jié)”或“少女節(jié)”。

    朗讀織女的神話故事經(jīng)千年的流傳,日益完整而美麗動人,引人入勝。就是到現(xiàn)在浙江各地也流傳甚廣在紹興等農(nóng)村,這一夜許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如能聽到牛朗織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這一夜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婦女結(jié)彩樓

    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有符應?!边@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動,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jié)網(wǎng)稱為得巧。紹興、杭州則盛水一碗在露天中過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陽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結(jié)了一層薄衣,投入一枚小針浮其上,看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狀則婦女能得巧。或出現(xiàn)書影,則認為讀書有出息,如遇見帽影認為會嫁給做官的人。

    中元節(jié)的習俗

    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俗傳上元節(jié)為人節(jié),中元為鬼節(jié),又稱七月為鬼節(jié)。

    “中元節(jié)”又稱“蘭盆節(jié)”,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舉行的不同節(jié)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宮。天宮賜福、地宮赦罪、水宮解厄。蘭盆(即盂蘭盆會)是佛教真誠為追薦祖生而舉行的儀式。“盂蘭盆”三字是梵文的譯音,意即“救倒懸”,這與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有關。在浙江,“中元節(jié)”祭祀儀式各地大同小異。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jié)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jīng)稱為“拜中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薺菜及豆腐干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nèi)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后,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后書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蛟谥型?,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肴、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后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后,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jié)束。

    中秋節(jié)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或稱“仲秋節(jié)”。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圓,故把它看成團圓的象征,又稱為“團圓節(jié)”。浙江各地,中秋節(jié)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又因這季節(jié)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時光,所以中秋之夜顯得既活潑又隆重,并十分美麗。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臺、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不過此各儀式,今已失傳。中秋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月”。所謂三潭,實際上是三個建在湖中的三個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個等園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點上蠟燭,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15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團坐,喝酒賞月,出門在外的都盡力設法回家團聚,俗稱“團圓節(jié)”。家家戶戶吃月餅,月餅是圓的象征合家團圓。

    重陽節(jié)的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因為九是陽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目。

    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內(nèi)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并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于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當早餐,以應節(jié)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臺等。認為登高之后運氣好,萬事如意,節(jié)節(jié)升高。此俗一直到現(xiàn)在盛行。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是一年24個氣節(jié)中較重要的氣節(jié),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jīng)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杭州,吃年糕習俗從古到今還是未變,有吃湯年糕的,有韭芽肉絲炒年糕的。也有買紅色的嵌有豬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中蒸著吃。吃年糕在早餐較多,取萬事開始吉利之。

    歷史民情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是隨著杭州歷史經(jīng)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fā)展,不斷地由廣大人民所創(chuàng)造、所豐富而逐步衍變而成的。它為杭州增添獨特的江南風情。

    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說明,杭州最早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風俗。他們有的在山上構(gòu)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設適應地勢低洼的干欄式屋舍。他們利用石頭打磨石犁、石錛,從事稻谷、芝麻等農(nóng)耕生產(chǎn);利用弓箭、石刀,從事狩獵活動;鑿刻獨木舟,編織漁網(wǎng),進行捕魚作業(yè),形成了原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的一整套習俗。他們還能用石輪紡織麻布,用石針縫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燒制陶器,來改善、裝飾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zhàn)國時,杭州地屬越國或吳國,后并于楚。秦漢時杭州地開始建縣,當時的錢唐縣是武林山麓一個小縣,臨江濱海,以水為鄰?!稘h志》載:“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劍,輕死易發(fā),文身斷發(fā),以避蛟龍之害。數(shù)與楚接戰(zhàn),互相兼并,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p>

    隋朝置杭州,興建州城,開鑿江南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fā)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饑餒,信鬼神,喜淫祀?!庇州d:“吳郡余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并輳。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自唐以后,杭州進入全國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區(qū)從城南的江干擴大到城北的武林門。城市人口從原來的1.5萬戶猛增到10萬余家。經(jīng)濟繁榮,還與日本、朝鮮等國建立通商貿(mào)易關系,杭州已成為“東南形勝,江吳都會?!彪S著杭州城市的發(fā)展,社會風俗也漸趨都市化,生產(chǎn)、居住、飲食、服飾、婚喪、歲時、慶典、禮儀等民情風俗,都有了相應變化。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詩中,謳歌唐代杭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社會風俗,“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歲時風俗,“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游”的西湖夜游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自北宋以后,變化較大。首先,杭州曾經(jīng)歷我國歷史上兩次人口南遷的影響,形成南北風俗的大融合。西晉時,北方屢遭戰(zhàn)亂,晉室南遷,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隨之紛紛渡江,云集富庶的三吳(吳興郡、吳郡、會稽郡)地區(qū),南方大片土地都成為東晉貴族的田莊。因此,北方風俗也影響杭州。特別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貴族入侵中原,趙宋政權(quán)南遷,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將原有的家法禮俗一并帶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風俗起了很大變化。

    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后,經(jīng)濟日益繁華,社會風俗更加多樣。當時,杭州已成為北方商賈集中的地方,尤其從汴京遷來的軍器制造、土木營造、紡織、印刷等工業(yè)和手工業(yè)作坊,紛紛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賈也紛紛開店設肆。云集的商品,豐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現(xiàn)許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魚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燈市、珠寶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著許多相關的街巷地名。《武林舊事》等書記載當時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條橫貫南北的御街,或稱“天街”,從北首的斜橋向南,一直通到鳳山門,路面均鋪石板,兩旁商肆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南宋《夢粱錄》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不但白天營業(yè),夜市也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趁早市者,復起開張”。

    當時杭州最多的是飲食行業(yè),市民宴飲、品茗成風。據(jù)《都城紀勝》記載:“京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設?!边@些店鋪都還保持北方飲食習慣,以適應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連南宋皇帝趙構(gòu)也懷念鄉(xiāng)情,要去品嘗一下宋五嫂親手烹制的北方魚羹美味,因此,“宋嫂魚羹”這道名菜一直流傳下來。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飯為主食,后因北方流寓人多,面食驟然增加。北宋京師上層社會婦女的衣飾,南渡后也傳到杭州。連最時髦的“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等化妝品,也在杭州逐漸流行起來?!秹袅讳洝贰懊袼住睏l曾記載這樣一件事:“自淳祜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體舊規(guī),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夸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

    南宋杭州的歲時風俗,在南渡初年,與北方風俗還有很大差異。但到南宋末年,經(jīng)一百五址多年長期的揉雜以后,南北風俗已漸趨于融合。如將吳自牧《夢粱錄》中所記南宋末年杭州歲時風俗,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北宋汴京歲時習尚作一比較,幾乎兩者之間,沒有很大差別。明人沈士龍為《東京夢華錄》作序中說:“余嘗過汴,見士庶家門屏及坊肆闔扇,一如武林,心竊怪之。比讀《東京夢華錄》所載:‘南京士女小轎不垂簾幕,端陽賣葵蒲艾葉,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彩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社,及貧人妝鬼神逐祟’,悉與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風尚所漸也。”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滿月、百日、周歲的儀式禮節(jié),也滲入了中原的習俗,娛樂風習也有不少是繼承北方遺留下來的習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后的杭州也出現(xiàn)了游樂場所“瓦舍”,而且為數(shù)眾多。影戲的初時只以素紙雕形,南渡后用羊皮加上彩色裝飾。說唱諸宮調(diào)的,汴京有孔三傳編傳奇靈怪,人曲說唱,后杭城有女藝人熊保保及后輩女童仿效學唱。隨著北人的南來,連奉祀的神廟,也遷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園林,也成為南宋官僚階層的一種習尚。當時,西湖四周都建起園苑?!秹袅讳洝分姓f:“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兩峰,亭館臺榭,藏歌貯舞,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矣?!痹罟讹L俗通義》題辭中說:“上行下效謂之風,眾心安定謂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樂湖山,過著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階層“四時幽賞”、行樂西湖的風氣。

    杭州都市風俗經(jīng)過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產(chǎn)、生活、婚喪、歲時、娛樂等方面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風俗習尚。

    元、明、清三代都繼承、發(fā)展了這些風俗。同時,元、清兩代因少數(shù)民族掌握中央政權(quán),影響所及,杭州民情風俗還滲透、融合了蒙、滿族的部分風俗。清時還有因?qū)η逋⒔y(tǒng)治不滿,專敲穿黃馬褂的清貴族的竹杠,出現(xiàn)了“刨黃瓜(褂)兒”等杭州俗語。

    杭州的民情風俗,在長期封建統(tǒng)治下,具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杭州的近代風俗受到西俗的影響,經(jīng)常出現(xiàn)舊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舊的形式等新舊交錯的復雜現(xiàn)象。辛亥革命后,杭州舊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婚姻禮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社會、禮儀習俗,相應起了變化,但是,由于民間風俗的傳承性,有的習俗仍在延續(xù)。而且,在接受外來西方文明的同時,有些壞風陋習也傳人進來。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風俗起了除舊布新、移風易俗的巨大變化。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歪風邪氣、陋俗惡習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締,新的社會風氣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會體制的建立,使舊的家庭體制起了相應的變化。原來杭州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墻門結(jié)構(gòu)已基本解體。隨著《婚姻法》實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制度已經(jīng)廢除,晚婚和計劃生育,以及尊老愛幼,正成為新的社會風尚。喪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節(jié)、端午、重陽、冬至等傳統(tǒng)的古老歲時節(jié)令,大部分都保持原來的習俗,并增添一些新內(nèi)容,如春節(jié)前后的“擁軍愛民”、“擁政愛民”,向離退休老干部、職工慰問拜年;清明時節(jié)青少年祭掃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還新增“三八”婦女節(jié)、“三一二”植樹節(jié)、“五一”勞動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五一四”母親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九九”老人節(jié)、“九十”教師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等新的節(jié)日。

    但是,在出現(xiàn)大量新風的同時,還有許多舊俗,甚至陋俗,不時沉渣泛起。為把杭州建設成為美麗、清潔、文明、繁榮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改革陳規(guī)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樹立一代新風尚。

    二、杭州春節(jié)習俗有哪些

    俗話說百歲“年”為首,從錢王定都臨安算起,杭州人過年少說也有千把年的歷史了。至于杭州過年習俗,在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濃郁的古都遺風和淳厚的文化氛圍滄桑般地溶入喜慶、歡快、團聚、祥和的氣氛當中,杭州過年習俗也不盡相同。

    1、臘八粥

    農(nóng)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并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十碗頭

    杭州人老底子過年時,很講究吃的菜,其中“十碗頭”要從年三十吃到元宵節(jié),包括元寶魚、元寶肉、白斬雞、彩蛋、暖鍋兒、八寶菜、如意菜、長生果、藕富、豆沙春卷等。

    3、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jié),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lián),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4、討口彩

    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鲞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

    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三、杭州風土人情及風俗習慣有哪些?

    浙江各地,中秋節(jié)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 在杭州,這天晚上都要祭月,祭品為月餅、柿子、等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臺、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

    風土:山川風俗、氣候等的總稱;人情:人的性情、習慣。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風俗、禮節(jié)、習慣的總稱。

    1、龍井茶葉早在唐代,陸羽便于《茶經(jīng)》之中提及杭州茶葉。歷史上西湖龍井向來有:“獅”、“龍”、“云”、“虎”四個類別。如今以茶葉產(chǎn)地相區(qū)別,歸結(jié)為了“獅”、“龍”、“梅”三個品類。

    龍井茶產(chǎn)地獨特,優(yōu)良的氣候條件為龍井茶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外力,同時,細致的加工也是構(gòu)成精品龍井茶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加工分為分“青鍋”和“輝鍋”兩個工序,其間不經(jīng)任何揉捻,保證了茶葉的天性。一般而言,龍井茶葉采摘需要6個小時,炒制需要4個多小時,這才方顯龍井茶之精妙。

    西湖龍井,色澤透綠,綠中又襯有黃色。茶葉形狀扁平、光滑,沖泡之后,顆顆懸于水中,芽芽直立,茶香持久,茶色碧綠明亮,滋味甘醇。

    3、天竺筷取自天竺山一帶的細竹制成,質(zhì)地良好。竹筷散發(fā)著淡淡竹香??晟砩贤∮忻罟P丹青,既美觀又實用,洗滌非常方便。

    4、昌化山核桃又稱昌化小胡桃,天目山區(qū)臨安縣昌化、于潛,淳安縣臨岐、唐村等地。核桃皮厚且堅硬,果肉香嫩,香脆可口,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有補血、補氣和化痰等功效。

    5、徑山香茗產(chǎn)于余杭縣徑山,至今已有1000多年栽培歷史。徑山茶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翠綠,香氣清雅,滋味甘鮮,飲后頗有回味。宋、元時與天目茶齊名,并列“六品”。徑山僧常舉行茶宴,接待游方高僧和顯貴。

    6、西湖綢傘選取杭州名產(chǎn)絲綢為傘面,繪畫多以西湖風景為主,兼及古代仕女,翎毛花卉,色彩鮮艷,美觀大方,雅俗共賞。傘頭傘柄也有多種造型,裝飾考究,富有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被譽為西子湖畔的一朵鮮花。

    品種除日用綢傘、彩虹綢傘、兒童綢傘外,還可定制各種規(guī)格的野外測繪傘、攝影傘、海濱傘、公園傘、雜技傘、舞蹈傘等。

    7、古香緞系采用古色古香的四季花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和山水風景等圖案表現(xiàn)藝術效果的產(chǎn)品。它由于富有彈性,挺而不硬,軟而不疲,是婦女做西式睡衣等用緞和裝飾用綢的理想織物。

    8、天目云霧亦稱“天目青頂”,產(chǎn)于天目山區(qū)高峰之上,以“頂谷”和“雨前”為最佳。其外形緊結(jié)成條,葉質(zhì)肥厚,芽毫顯著,色澤深綠,滋味鮮爽,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凈,茶葉朵朵可辨。

    9、張小泉剪刀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剪切鋒利、開合和順、手感輕松為主要特點。在清朝乾隆年間即被封為御用剪刀。

    10、杭州刺繡又稱杭繡、古繡,杭繡源于漢代,分為“宮廷繡”與“民間繡”兩類。“宮廷繡”專為皇室成員繡各種華麗服飾,“民間繡”繡官服、被面等民用裝飾物品。

    清初民初,杭繡仍盛而不衰,城內(nèi)后市銜、粥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杭繡規(guī)模宏大,杭州城內(nèi)刺繡手工業(yè)者多達300余人。

    杭繡種類多樣,刺繡手法精湛,刺繡針法頗有講究,且分門別類為十余種。繡品金碧輝煌,針絲細密,層次分明,圖案緊湊、美觀,多為民間龍鳳形象,繡品整體古色古香,超凡脫俗。各類繡品之中,以盤金繡、包金繡等最為珍貴。

    11、都錦生織錦織錦是指有花紋圖案的絲織品,成品富麗華貴、色彩斑斕,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之為“天上取樣人間織”。今日的花色品種已達到千種以上,西湖風景、桂林山水皆可織入畫面,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名人書畫可以再現(xiàn)。

    四、求杭州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

    1、觀湖節(jié)

    觀湖節(jié)舊俗八月十八為潮神誕辰,人們多去鹽官觀海潮,現(xiàn)代更加興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于是日備三牲香燭,在鎮(zhèn)海塔旁之大觀亭內(nèi)祭潮神,朝廷有時亦派大員在海神廟致祭。

    2、軋蠶花

    軋蠶花(軋,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璉、德清縣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廟會祭拜蠶種的習俗,其中多有民間藝術表演,規(guī)模盛大。每年從清明節(jié)(俗稱“頭清節(jié)”)開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稱“三清明”)結(jié)束。

    3、放風箏

    正月、二月為放風箏季節(jié),諺語:“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只斷線鷂?!苯▏?,放風箏成為群眾娛樂活動。

    4、東錢湖龍舟節(jié)

    東錢湖的龍舟節(jié)起始于錢湖廟會,舊時每逢農(nóng)歷九月十一、十六是錢湖兩個熱鬧的廟會。先是畫船殿“菩薩出巡”,接著上塔山廟神祗鮑蓋“誕慶”。

    屆時,廟腳下所屬各村都要參加行會。行會那天,有銅銃隊、禮炮隊、抬閣、高蹺、沙船等作前導,“出巡”的菩薩后面有“起解犯人”的化妝隊伍。行會活動熱鬧有趣,而最精彩的內(nèi)容要數(shù)賽龍舟。

    5、說媒

    杭州民間婚禮,基本上沿襲南宋婚禮的習俗遺風。舊時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極濃,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請媒婆說合,叫做“穿婚”。男、女方問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擇日備禮邀女家,兩親相見,謂之“相親”。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釵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釵”。若不如意,則送彩緞兩匹,謂之“壓驚”。

    以上就是關于杭州獨有的民俗有哪些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杭州3月天氣歷史記錄(杭州3月天氣歷史記錄表)

    杭州園一景觀設計有限公司(杭州園林設計有限公司)

    杭州網(wǎng)紅橋(杭州網(wǎng)紅橋租賃)

    制作音樂視頻軟件(制作音頻的軟件)

    減肥食品排行榜(減肥食品排行榜前10名)